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懒得动”是身体在给你警告!这3件小事,帮你迅速恢复动力

发布者: wangxiaoya | 发布时间: 2024-6-10 22:13| 查看数: 69| 评论数: 0|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热梗:

当代年轻人在“积极向上”和“消极向下”之间,选择了当一个“积极废人”



积极废人,在生活中可能表现为:

早上起床发誓今天要看3小时书,结果玩了两个半小时手机,还有20分钟在发呆,只花10分钟翻了几页书;

立志这个月一定要学会做菜,买了一堆厨具、菜谱,结果全扔角落积灰,亲身验证了“差生文具多”;

想努力考研/考公/考编/考证,教材堆得有一座小山高,结果次次考试都临时抱佛脚,年年白缴考试费......

生活被各种积极信念填满,实际情况却没见好转。

仿佛每声勤奋的呐喊背后,都有一根推不动的“进度条”。

这,就是“积极废人”:

思维积极向上,行为却宛如废物,控制不住间歇性享乐,并在之后感到恐慌,为自己的懒惰感到自责。

“积极废人”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又该如何摆脱“积极废人”的状态?

今天,十点君就跟大家来好好聊一聊。



小时候,邻居姐姐每周末都补课,成绩却一直倒数。

有一天她在家里嚎啕大哭,惊动邻居们敲门询问,她妈妈开门解释道:

“每年期末考倒数,一年白交这么多补课费,我心想反正她成绩上不去,就把补课停了,结果她不干!”

她妈妈回头问正在大哭的姐姐:“你为啥非要补课?不是老吼着不想上学吗?你到底咋想的?”

姐姐委屈地说:“我就是要补课!”

她妈妈困惑极了:“你上课从来不好好上,心思也没放在学习上,补了有什么用?这不是浪费时间和金钱吗?”

但是姐姐不听,只是继续用哭闹来为自己争取补课的权利。

最终,她家里人没有拗过她,依然每周给她安排补课,而她的成绩并没有很大的提升,最终只上了个中专。



以前我很同情这个姐姐,觉得她付出了很多努力,却没有回报,太可惜了。

但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可能掉进了“积极废人”的陷阱中而不自知:

内心其实不喜欢学习,不想吃学习的苦,但又因此而感到恐慌、自责;

只好用努力补课,来驱散这种不安,或免受家长及他人更多的负面评价。

这也是“假性努力”的一种表现。即时时刻刻在努力,不间断地学习,却很难有所成就。

因为大家都喜欢努力的人,可是努力很累,所以假装努力,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策略。这可以为自己带来心理安慰,同时获得别人的赞赏。

你发现了吗?“积极废人”由一对显著的矛盾词组成:“积极”与“废人”。

积极的心态,体现在壮志豪情、远大目标、各种flag上。

而“废人”不一定是指能力不足,也有可能是一种被动的“习得性无助”。

就像前面说的姐姐,整层楼的住客都知道,她总是被家里人说她“烂泥扶不上墙”。长期处在这种充满苛责、高期待的压力中,会给人带来一种无望感。

尽管姐姐怀有变好的期望,但与无望纠缠的日子,耗光了她的能量。

她深信自己是不可改变的“烂泥”,光是竭力把自己从习得性无助里“捞出来”,就已经很难了,更别说为远大的目标去付出行动。

所以,比起相信采取行动可以避免不好的结果,她更相信痛苦一定会到来,从一开始就不抱任何期望。

于是,便造成了“补课补个心安,成绩却没有改变”的现状。

我有一位来访者,跟这位姐姐一样,一直与非常强烈的无望感纠缠。

她喜欢把写满目标的便利贴,贴在床头、书桌、镜子、冰箱门等地方,几年下来,一屋子都被贴满了五颜六色的便利贴。

她跟我说:“我告诉自己,完成一个目标就撕下一个便利贴,结果旧的没撕下来,新的已经贴上去。满屋子的便利贴让我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又不敢撕掉,怕连最起码的目标都没有了,就真成‘废物’了。”



其实她最开始贴便利贴,是为了刺激自己行动起来。

但她又是一个容易想太多的人,每到行动时,总会生出很多顾虑。

觉得没有准备充足,就还不能开始。总之,她觉得自己根本不可能完成或做好。

做与不做,都很焦虑。

当一名“积极废人”,立flag、喊口号、贴标签......可以带来短暂的安全感。

但焦虑不会自动消失,一睁眼就要面对一堆烂摊子的生活,也会令人相当绝望。



为什么很多人会通过做一个“积极废人”,来寻求心理安慰?

1、自我感动。

书籍《你不知道的心理学》中提到一种情感机制:

自我感动-意识到自己在感动-被自己的感动打动-上升到自我崇高-企图用这种崇高来打动、影响别人。

比如,吃外卖时,刷几分钟罗翔老师的普法视频,然后截图发朋友圈,想象自己热爱学习的样子能得到朋友们的点赞。

不得不承认,部分在朋友圈里发学习进程、励志照片的人,不见得有多努力,TA们有可能只是在享受“大家都认为我很努力”的优越感而已。

就像网上有句话:懒惰久了,稍微一努力,就觉得自己在拼命。

“觉得自己在努力”的体验,让人短暂地感到满足、愉悦、有成就感,并逐渐对此上瘾。

2、焦虑作祟。

当一名“积极废人”,不失为短暂处理焦虑情绪的一种方法。

但如果根源是解决焦虑,那么就不要努力错了方向,以免越努力越焦虑。

比如,行动力很差,不是犯懒摆烂,就是半途而废,再不然就是找不准方向、无效努力。

就像我隔壁家的姐姐,每周末从早到晚补课非常累,她坚持了三年,可三年坚持并没有带来期待的结果,甚至变得更自卑。

这是因为很多时候,她想的都是今天坚持听完了多少分钟的课,晚上又可以心安理得睡个好觉;而不是老师到底讲了什么,有没有真的吸收到脑子里。

《焦虑是头大象》一书中有个观点:当人的一切努力,都源自摆脱焦虑,就不会有驾驭欲望的志气。

我们过于专注感受自己在做的事多么富有意义时,就不会再努力为下个阶段而奋斗。

毕竟目的已经达到,何必再费劲呢?



3、恐惧改变。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一些“积极废人”其实很有行动力。

比如,熬夜把PPT做得很详细,但都没写到点子上,内容并没有什么实际价值。

网上有句话可以形容这种状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饰战略上的懒惰。

战略上的懒惰,来自享受安稳与安全、害怕改变与未知的惯性。

这源于我们过往遭受创伤所带来的阴影,尚未从人格中淡去,我们必须花更多时间培养生活的秩序感、稳定性和安全感,来发展出更好的心理功能。

于是,我们会热衷于在一个有限的行动范围内,来获取“掌控感”,极其缓慢地成长。

别人眼里的“废话”和“无用功”,或许已经是这些人认知范围内拼尽全力的结果。

也就是说,TA们并不懒、也不差,更不缺行动力,只是当下TA们的内在不够稳定强大,还躲在安全区域内,不敢冒险去改变。

毕竟,再无用的行动也会积累力量,再缓慢的成长也会带来突破。

当一名“积极废人”终于明白自己“废”在哪里时,或许,改变就会随之发生。



“积极废人”和“普通废人”,其实有一个心态上的本质区别。

普通废人:“废就废呗,我才不愧疚呢。”

积极废人:“这次又没做到呢,下次再重新努力!”

积极废人能够化不甘心为动力。这让TA们有很大的改造空间,只要学习如何让自己的行动力变强,这类人往往能做好很多事情:

1、从“废人”到“能人”,有时只差一个“痛定思痛”的契机

我有位身材微胖的朋友,之前一直吼着要减肥,但都没减下来。

直到去年,她生了一场大病,医生说再不减肥,还得再动一次手术。

她终于痛定思痛,通过健康饮食+运动,一年减掉了30斤。

我们都很惊讶她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她说:“动手术太痛苦了,一想到还要受苦,我就怕得要命,减肥反而让我没那么害怕。”



外界强烈的刺激,常常会激发出一个人强烈的“生本能”。

这是弗洛伊德提出的观点:“生本能”旨在联合所有元素,组成更大的单元,目标是更好地生存。

也就是说:一旦外界刺激某人产生强烈的“好好活下去”的愿望,再“废”的人都会全力以赴、脱胎换骨,爆发出惊人的意志力。

2、从恐惧到勇敢,有时只缺“认清自己”这一个突破口

朋友用减肥驱散对手术的恐惧,过程中,她一点点探索并反省自己:

我从几岁开始发胖的?当时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一直没瘦下来?是什么在阻碍我减肥?

这些以前不愿去想的问题,如今却帮她认清了自己。

随着自我认识越来越深入,主导她行动的原始力量,慢慢从“追求快乐、享受”,升华为“自我保存、肯定”。

也就是说,她认识到好好活着是一件很难的事,一昧享乐的愿望无益于此,就开始下定决心,排除那些与“好好活着”背道而驰的因素。

自我认知越清晰,“生本能”越强烈,当改变的力量冲破“习得性无助”,人也就有了强大的行动力,去成为一个真正积极的人。



1、降低对自己的期待,做到比昨天更进一步。

世界就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每个演员都只是普通人穿着戏服搭台唱戏。

哪怕看起来很厉害、很优秀、很完美的人,脱掉戏服,也和你我一样平凡无奇。

所以,作为普通人,我们都有局限和缺点。

把“渴望变成理想中完美无缺的人”作为行动目标,往往会因为脱离现实而不能实现,内心会遭受很多挫败感。

而降低标准,把“比昨天的自己更棒”作为行动目标,更能激发自信,获得更多行动力。

每一天都比昨天更进一步,每一天都在无限靠近理想中的自己。

能践行这个目标,就已经很棒了。

2、容纳超载的焦虑。

焦虑,是耽误行动的大敌。

消除阻碍的方式,是用一个安全的容器来容纳焦虑,确保它保持稳定、不过度泛滥。



比如,练习写作、绘画,在纸上写下、画下自己眼前所见的一切,脑海中浮现的一切。

把焦虑化为文字、图画,就是在用想象力来容纳焦虑。

或者,搭建深度关系,与积极、强大、坚定的人保持深度交流的频率。

强大的人可以适度兼容你的焦虑,你与TA之间安全的关系空间,能够安放一部分焦虑;

同时,你也可以从别人的心路历程里得到启发,认清方向。

3、认清改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试着把关注点从结果和目标,调整到过程中的点滴收获与喜悦。

心理学中有一个“两分钟原则”:先做两分钟想做的事,可以帮助我们体验当下。

比如,你的目标是看3小时书——先拿出一本书翻阅两分钟,体验一下与文字产生共鸣的感受,你可能就会沉浸其中,不自觉地读完3小时的书。

成为“大厨”——不要停留在看教程视频,而是花几分钟时间,动手炒一道简单的菜,不管最后口感好不好,你都会因为付诸行动而满足,并激励自己下一次做得更好......

或许,这样做看起来效率很低,但其实,人们专注于一件事的时间本就有限。

比起逼自己长时间保持专注,我们更需要通过增加过程中的积极体验,给自己动力,自觉自愿地延长专注的时间。



读完本文,或许你会觉得仍然“提不起劲”。

但没关系,这可能是因为你正在经历“顺从内心、活出自己”的阶段。

对什么都提不起劲的时候,正适合向内探索、认清自己。

接纳此刻的“废”,探索背后的源头,寻找变好的动力。

很多时候,你并不是“废”,也不是“懒”,只是还没从创伤中走出来。

愿你能撇开所有的顾虑和标签,以最喜欢的姿态过好这一生。

请记住:任何人都有变好的权利。

作者 | 芒来小姐,来源: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主播 | 闻悦,爱唱歌的主持者,公众号:听闻悦。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新评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