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乍一听,这个命题有点大。
的确,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周期长,见效慢,非一朝一夕之功。尤其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在倡导尊重个性多元发展的教育大环境下,打造最好的教育,仿佛有点一厢情愿的意味。相反的,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情形是:教师疲惫着学生的疲惫,学生无奈着老师的无奈。教师没有体会到教学带给自己的愉悦,学生体验不到学习给予自己的快乐。教育,仿佛成了葬送师生幸福的刽子手。
有点夸大其词。
但,我们的教育,的确存在着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朱益明教授关于《学生发展与学生评价》的报告,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我们的教育,因为急功近利,可以毫无理由的剥夺学生原本该拥有的自由与轻松;我们的教育,因为追求升学率,可以饮鸩止渴的吞噬学生本该获得的个性与兴趣。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奇谈怪论,是商家敛财的法门,却也成了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学校领导的“魔咒”。于是,在这个被封为真理的口号鼓动下,学生被迫延长学习时间,被迫参加各种辅导班,被迫中断了自己的兴趣培养。这个口号,冠冕堂皇、理直气壮的给学生们注入了“膨大剂”“速生药”,拔苗助长,教育随之被妖魔化。
“教育改变命运”。这样貌似庄重的提法,无疑夸大了教育的作用。试问:教育能改变谁的命运?教育能影响学生多久?尊重教育,重视教育,这无可厚非,但无限制夸大其作用,等于给教育戴上了“紧箍咒”,教育便无法自由行走在飞速发展的时代。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因为我们的教育在学生如何发展与如何评价上出了问题。发展的方向错了,评价的方式错了,教育的意义就不复存在。
那么,什么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再丰富一点,适合学生发展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才是最好的教育。
教育,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更自信的生活。什么是成功的教育?当一个学生走出学校,把他在学校所学的东西全部忘记,他也能生活的很好,这就是成功的教育。忘记了知识,学生获得了良好的习惯,掌握了与人交流的能力,获取了在社会上立足的本领,这是教育价值的最好体现。所以,我们的教育要关注到学生走出校园外的生活,关照到学生基本生存技能,关照到学生立足社会的能力,可以让我们的学生走出校园,自信的生活着。教孩子三年,想孩子三十年,关注孩子一生。
教育,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更阳光的生活。我们的教育,可能很容易的就能给学生以知识。但我们必须要清楚的知道,这些知识可能很快就变得陈旧而被淘汰。所以,我们的教育更应该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态度,终身学习的能力,创新务实的精神,这些素养,关乎学生的思想道德,学习能力,社会责任感,我觉得对于学生而言更为重要。当学生在教育中获得了知识,培养了健全的品格,拥有了社会责任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学生就能更阳光的生活着。
所以,努力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这就需要我们教育人,努力为学生更好更全面的发展提供平台、创设环境。即使,我们无法改变教育的巨大惯性,我们也要从教学管理、教学方式上,对学生的兴趣、个性、品德等多一点关照,多一点扶持。
最后,我借用朱益明教授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教育是人的教育,是促进人全面和谐发展的途径,教育不只是人谋生的手段。
让我们一起为之努力。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