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晨起养成这4个习惯,心血管会感谢你

发布者: englishfa | 发布时间: 2025-11-14 10:39| 查看数: 14| 评论数: 0|

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对心血管系统而言,清晨是心血管事件的高发时段,也是心脏保养的黄金期。



《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邀请专家,分享几个保护心血管的晨间习惯,并告诉你不同人群如何做好相关疾病筛查。

受访专家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冠心病一病区副主任医师 宋莹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心脏中心主治医师 王冠男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 王洁

晨起4个习惯保护心血管

利用好起床后的这段时间,能给心血管筑起坚实的防护屏障。

缓慢起床

晚上睡觉时,人体心跳减慢,代谢减慢,而醒来后会心跳加快,血管收缩,如果起得太猛,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头晕等症状。

“赖床”几分钟,躺在床上活动下身体,相当于给我们的各个器官一点过渡时间和缓冲,从而防范心脑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



建议起床前尝试以下三个动作:

  • 伸懒腰。伸个懒腰能活动身体,放松全身关节肌肉,对血液循环、精神调整都有好处。
  • 抱双腿。平躺在床上,将双膝慢慢靠近胸前,然后放平,重复几次,可使存留四肢的血液迅速回流心脏,供给心脑系统足够的氧与血,并增强四肢关节的灵活性。
  • 靠床头。睡眠期间头部是平放的,大脑供血相比于平常状态略有不足。起床前靠着枕头在床头缓和一下,能帮助缓解快速起床可能带来的头晕和失衡症状。

按时早餐

《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刊登一项为期6年的研究发现,不吃早餐或者早餐摄入热量低于全天总热量的5%,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至少增加两倍。与每天吃早餐的人相比,从不吃早餐的人心血管死亡风险约升高87%,总死亡风险约升高19%。

建议早晨摄入充足且搭配合理的早餐,可遵循“谷物类主食(如燕麦、藜麦)+优质蛋白(水煮蛋)+膳食纤维(蔬菜、水果)+不饱和脂肪酸(牛油果、坚果)”的模式,稳定血糖,减少心脏负担。



需注意,尽量避免摄入高糖、高脂、高盐的加工食品,以免引发餐后血脂、血糖、血压剧烈波动。

规律排便

便秘可能引起腹压升高、血压波动,严重者可导致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有研究显示,与无便秘者相比,便秘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成倍增加。

建议在前一晚摄入适量膳食纤维,保证每日饮水量(通常为1500~2000毫升)。早餐后,可以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如果长期便秘,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促泻或调节肠道菌群。

适度晨练

《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杂志》刊发的一项研究显示,与一天中其他时间段相比,在上午8~10点进行中等强度运动,可以降低17%的中风风险及16%的冠心病风险。

适度的有氧运动有助改善血管功能,提高心脏供血能力。但有冠心病、高血压的患者应该避免在清晨剧烈运动,运动前务必做好防寒保暖措施、进行热身,以降低心脏负荷。

为什么心血管事件在清晨高发?

心脏病发作随时可能发生,但清晨发作的可能性最高。有调查显示,每天早上6点到中午,这个时段心脏病发作的可能性比一天中的其他时段高出40%,心源性猝死发生在早上的可能性高出29%。

心脏疾病发作之所以存在“早高峰”现象,有以下几点原因。

血压升高

早晨起床后,身体会分泌肾上腺素等压力激素,容易导致血压上升,诱发心梗。

人在睡眠状态时心跳较慢,清醒后交感神经兴奋,使血管收缩,增大了外周阻力,间接增加水钠潴留,导致血压升高。



心率加快

心跳迅速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大,冠脉有病变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心肌缺血、斑块破裂,导致急性心梗。

血小板活性增加

清晨血液处于相对浓缩的状态,体内水分相对不足,血小板活性增加,加上血压波动会使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从而增加了血管内壁的压力,可能导致血管内斑块破裂,增加形成血栓的风险。

不同人群,多久查一次心血管

定期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至关重要。不过,对心血管疾病低风险人群来说,频繁筛查不仅增加医疗资源消耗,还可能给个人带来心理、身体和经济上的负担;对较高风险人群来说,过长的筛查间隔可能导致错过早期干预机会。

低风险人群通常是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较少的个体,一般年龄偏低,血压、血脂正常且无糖尿病,没有吸烟习惯等。

中低风险人群可能有少量的心血管风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血脂轻度升高、处于糖尿病前期等。

中高风险人群则存在多个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比如高血压、血脂明显升高、糖尿病、长期吸烟等。



《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人群,各有最佳筛查间隔。

低风险人群:每6年评估一次

推荐筛查项目包括:血压、血脂、空腹血糖、以及心电图等检查。

建议平时通过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预防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比如健康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戒烟限酒等。

中低风险人群:每3年评估一次

除了上述低风险人群的基础评估项目外,中低风险人群还可视情况检测糖化血红蛋白、脉搏波传导速度和踝肱指数等。

平时建议积极控制已知危险因素,除生活方式干预外,必要时遵医嘱开展药物干预。

中高风险人群:每2年全面检查一次

在上述中低风险人群评估项目的基础上,建议这类人群视情况增加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钙化积分、颈动脉超声等影像学检查。

防控重点是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及时通过药物强化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并在医生指导下适时启动抗血小板治疗,以预防心血管事件发生。▲

本期编辑:吴梦瑶

本文来自公众微信号:生命时报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