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请不要用威胁的语气跟孩子说话,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后果的严重性

发布者: englishfa | 发布时间: 2025-11-14 10:39| 查看数: 16| 评论数: 0|



家,不是充满斗争的角力场,而是一个温暖的合作空间。

戒掉威胁的语气,用双赢思维沟通,你和孩子的关系会越来越近。

——虎妈

来源 | 爸爸在听(ID:babazaiting)



大家有没有这样跟孩子说过话?

“你再不听话,就把你关到门外”

“你再哭,就把你送给别人”

“要是这次成绩没考好,手机要没收”......

这些常见的言语威胁,许多父母其实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危害性,甚至他们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孩子从父母身上学会威胁

并复制到未来的各种关系中

最直接的危害就是,孩子也学会了以威胁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孩子都是和身边最亲近的人学习的,如果父母经常用这种威胁的口吻跟孩子说话,那么孩子很快就会学会的。

如果是多孩家庭,你可以观察老大跟比自己小的妹妹、弟弟是怎么说话的。

如果你仔细去聆听,你很可能会发现,老大和弟弟妹妹们说话的方式,和父母对他说话的方式,简直是一模一样。

父母为了让老大就范,如果使用一些威胁的方式,那么,老大在跟比自己小的弟弟和妹妹说话时,也会用这种威胁的方式。

例如:

“你不给我玩具,我就......”

“快点把玩具给我,再不给我就打你了......”

“你再不给,我就把你关到门外......”

而且,这种威胁口吻说话的方式,通常非常有效。

毕竟父母和孩子相比,地位就是不对等的,老大对老小,也是地位不对等的。

正因为简单且有效,所以孩子也会经常使用,毕竟太好用了,久而久之,可能都忘记了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甚至,当孩子将来成了领导,对下属可能也会使用这种方式说话。

当孩子将来成了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很可能也会使用这种威胁的口吻说话。

但是,我们真的愿意看到孩子将来也这样处理问题吗?

我相信没有哪个父母愿意自己的孩子为了达到目的,而经常用威胁的说话方式。

所以从长远来看,我们还是要教孩子使用正确的方式来处理问题,例如要尊重对方,而不是威胁对方,这是最起码的。

既然要教孩子使用正确的方式,那么我们对孩子说话时,就要尊重孩子,而不是靠父母的天然的权威来逼迫孩子就范。

社会越来越文明,法制越来越完善,我们要教孩子学会尊重别人,修行个人品德,靠自己的德行、个人魅力来赢得尊重和认可,而不是靠胁迫。




威胁会激发反抗

导致亲子关系走向“双输”

父母用这种威胁的口气跟孩子说话,当孩子还小的时候,这种方式当然还是比较有效的,毕竟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力量悬殊比较大。

可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有了自主意识,身体在发育,也变得越来越强壮,孩子当然不喜欢有人用这种威胁的方式跟他们说话。

例如,等孩子到了青春期,不喜欢被人掌控,有时为了显示自己,还可能会故意和大人唱反调。

这时,如果父母还是使用这种威胁的方式跟孩子说话,孩子很可能就不再吃这一套了,会怼回来的。

如果是在人多的场合,还可能会怼得父母下不来台,场合一度会很尴尬。

而且别人如果使用这种威胁的方式跟你说话,即使摄于对方的权威、地位等,你一时可能会遵从,但是你心里并不服气。

于是,你心里并不爽,你一定会寻找一个机会扳回一局的,你要试图赢回来,就像一颗不定时炸弹一样,随时可能会爆。

孩子也是如此,你可能使用自己的权威、地位压制住了,但那也只是暂时性的,孩子心里不服,他总是想找机会怼一怼你。

这让我想起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中的习惯四——双赢思维。

当父母用威胁的语言跟孩子说话,孩子当时确实听话了,父母以为自己赢了,但却是以对方的输为代价的。

这种赢输关系,如果把时间跨度拉长,最终的结果将会是双输。

正如书中所述:

当意识到他所谓的双赢实质上是输/赢模式时,他很震惊。

我们对这种模式的长期效应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平静的关系下面涌动着的是压抑的情感,被践踏的价值和隐藏的怨恨,最终将导致两败俱伤。

长远来看,不是双赢,就一定是两败俱伤,所以,只有双赢才是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中唯一可行的交往模式。

因此,不仅仅是亲子关系,在其他相互依赖的关系中,双赢都是唯一可行的交往模式。




摒弃威胁,父母应以身作则

用尊重赢得合作

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能够秉持着双赢思维,能够去尊重对方,靠自己的品德、个人魅力赢得周围人的尊重。

那么,作为父母的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自己就要经常使用双赢思维来处理关系,为孩子做好表率,而不是经常用言语威胁的方式与孩子互动。

想要把双赢思维贯彻到生活中,可以尝试一下这个“三步法”。

1 . 界定一个共同的目标

不要说“你现在必须去洗澡,不然你明天就不准玩这个玩具了!”

试着说“咱们的目标是九点半就洗好澡躺床上一起听故事,你看看现在几点啦,再不收拾好玩具就来不及咯。”

用“我们”来代替“你”,把命令换成一个我们共同的目标,孩子就不会产生抵触心理,而是乐意配合你。

2 . 提供有限的选择,赋予孩子掌控感

大脑更加倾向于做选择,而不是被命令。

“你明天早上是想喝牛奶还是酸奶?”

“你想先收拾这个乐高呢,还是先把绘本整理好?”

父母把选项整理好,但是选择权却交到孩子手里,这样无形中避免了权力斗争,也就很难为一些小事而吵起来。

3 . 聚焦问题的解决,而非责罚

当一个问题出现时,把精力集中在如何解决上,而不是纠结谁对谁错,谁应该受到处罚。

当孩子不小心把牛奶打翻了:

责罚思维:你看你总是这么不小心,再这么毛手毛脚的,以后别喝牛奶了!

解决思维:如果不及时清理这个牛奶,地板会变得黏糊糊的。我们首先要用纸巾把牛奶吸干,然后用抹布擦两遍,这样地板就会变得跟之前一样干净。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明白,犯错不可怕,重要的是如何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双赢思维可能短期来看更加费口舌、精力,可是它投资的是孩子的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能力以及更加健康的亲子关系。

站在长远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项回报率极高的投资。

家,从来不应该是弥漫着紧张氛围的角力场,而应该是温暖的合作空间。

点个“推荐”,一起做优秀的父母。



*来源:爸爸在听(ID:babazaiting)。两个孩子的爸爸,一个终身成长者,喜欢阅读、写作,通过实际感悟分享育儿理念。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图虫创意。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