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人民日报》致家长:同一个班级,同样的老师,你家孩子的差距到底差在哪?

发布者: englishfa | 发布时间: 2025-11-14 10:37| 查看数: 15| 评论数: 0|



每个孩子的成长,背后都是一个完整的家庭系统。

支持孩子,就给他无条件的接纳、以身作则的鼓舞。

——虎妈

作者 | 陈黎明

来源 | 黎明在线520(ID:CLM_26888)



你是否也在家长会后攥着那张排名表暗自揪心?

是否也曾对着孩子散落一桌的作业本叹气,心里反复犯嘀咕:明明是同一个班级,听着同一位老师讲课,做着一样的作业,为什么自家孩子总比别人慢半拍、差一截?

甚至有时会忍不住怀疑,是不是孩子不够聪明,或是老师不够上心?

直到《人民日报》的一句话点醒了无数家长:教在学校,育在家庭。

那些看似突如其来的差距,从来都不是偶然。

知识的传授或许靠老师,但孩子的成长底色,终究要靠父母一笔一画去勾勒。

真正拉开孩子差距的,从来不是学校的黑板,而是家里的餐桌;不是老师的教案,而是父母的言行。



你是否把“教育”排在了“谋生”之后?

“我忙着挣钱,不就是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未来吗?”

这句话是不是你常挂在嘴边的理由?

可你有没有算过一笔账: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那些本该亲子相伴的时光,你错过了多少?

有位教育专家说过,父母在孩子生活里的角色,是主角、配角还是客串,起初只是时间分配的差异,最终却会变成孩子生命质量的鸿沟。

这话一点不假。

我见过不少家长,把“挣钱养家”当成万能借口,孩子放学没人接,作业没人管,家长会永远缺席,等到孩子成绩一落千丈、染上坏习惯,才慌了神,可那时再想弥补,早已错过最佳时机。

你总说“等我忙完这阵子就陪孩子”,可“这阵子”从来没有尽头;

你以为给孩子买最贵的玩具、报最好的补习班就是爱,却忘了孩子最想要的,是你放下手机听他讲学校的趣事,是你坐在旁边陪他解一道难题。

贝多芬曾说,教养一个孩子成人,是最神圣的职责。

这份职责无关金钱,只关乎用心。

隔壁单元的张姐,开了家小超市,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可再忙她都雷打不动做两件事:

晚上八点关掉超市收银台,回家陪儿子读书;周末再忙也留半天,带孩子去图书馆。

有人劝她“别这么累,雇个人看店就行”,她却说:“钱可以慢慢挣,但孩子的成长等不起。”

后来她儿子考上重点高中,每次说起妈妈,都眼里发光:“我妈虽然没读过多少书,但她让我知道,学习是件重要的事。”

反观楼下的李先生,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给孩子买了全套的学习设备,请了一对一的家教,可他自己常年在外应酬,一年到头和孩子说不上十句话。

孩子后来迷上了网络游戏,成绩一塌糊涂,李先生急得跳脚,骂孩子“不争气”,可孩子一句“你除了给钱还管过我什么”,就让他哑口无言。

苏霍姆林斯基在《家长教育学》里写:

“父亲和母亲是如同教师一样的教育者,他们不亚于教师,是富有智慧的人类创造者。”

孩子的智慧与品格,早在娘胎里就开始从父母身上汲取养分。

你今天在教育上偷的懒,迟早会变成孩子明天人生路上的坎;你现在对孩子用心的程度,终将决定他未来能达到的高度。




你给孩子种下“好习惯”的种子了吗?

“这孩子就是磨蹭,写作业能拖到半夜”、“上课总走神,老师说他注意力根本不在课堂上”、“错题改了三遍还错,就是不用心”——这些抱怨,你是不是也经常说?

其实你有没有想过,孩子的这些“问题”,根源都是习惯没养好。

国内一项研究发现,小学三年级养成的学习习惯,加上初一所掌握的学习方法,直接决定了高二的学习成绩。

换句话说,孩子的成绩差距,本质上是习惯的差距。

那些成绩稳定的“学霸”,未必比别人聪明多少,但一定有一套受益终身的好习惯。

重庆的谢欣颖,高考以726分的高分考入北大,被问起教育秘诀时,她的父亲只说了一句:“从小养成一个好习惯很重要。”

这个习惯不是靠补习班堆出来的,而是藏在日常的细节里:父母从小就要求她九点半前必须睡觉,哪怕作业没写完,也要先保证休息,久而久之,她养成了高效做事的习惯;

妈妈告诉她“做一件事就要做好一件事”,所以她的作业从来都是独立完成,字迹工整,从不敷衍;

父母还教她“不懂就问,别攒着”,于是她下课就追着老师问问题,把疑惑当场解决,从不拖到第二天。

你看,好习惯从来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藏在“按时睡觉”、“认真写作业”、“主动问问题”这些小事里。

可就是这些小事,很多家长都忽略了。

你允许孩子边看电视边写作业,美其名曰“培养专注力”;

你帮孩子收拾书包、检查作业,觉得“孩子还小,长大就会了”;

你纵容孩子把“明天再弄”挂在嘴边,却忘了“拖延”的种子就此埋下。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就是习惯的老师。”

你希望孩子早起,自己却睡到日上三竿;你要求孩子整理书桌,自己的房间却杂乱无章;你叮嘱孩子按时完成作业,自己却抱着手机刷到深夜。这样的“教育”,怎么可能养出好习惯?

培养习惯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父母的耐心引导和坚持。

孩子刚开始学整理书包时,可能会把课本放得乱七八糟,你别急着批评,蹲下来和他一起分类;

孩子写作业磨蹭时,别催着“快点写”,陪他制定一个时间计划表;

孩子遇到问题不敢问时,别骂他“笨”,鼓励他“老师最喜欢爱提问的学生”。

习惯的种子,需要父母用耐心和陪伴去浇灌,才能慢慢长成参天大树。




你在孩子面前,活成“榜样”了吗?

“我都说了八百遍了,别玩游戏!”

“让你看书,你怎么又在看动画片?”

“跟你说过要讲礼貌,你怎么就是记不住?”

——这些话,你是不是经常对着孩子吼?

可你有没有低头看看自己:孩子玩游戏时,你是不是在刷短视频?

孩子看动画片时,你是不是在追剧?孩子没礼貌时,你是不是刚和外卖员发过脾气?

孩子生来就是一张白纸,父母的言行就是画笔。

你画什么,他就会长成什么样子。

  • 你爱发脾气,孩子就容易暴躁;
  • 你待人温和,孩子就懂得友善;
  • 你沉迷手机,孩子就不会爱上读书;
  • 你坚持学习,孩子就会主动上进。

所谓“言传身教”,从来都是“身教”重于“言传”。

童话大王郑渊洁的父亲郑洪升,就是个最好的例子。

他有三个孩子,大儿子郑渊洁成了著名作家,二儿子成了信鸽大王,小女儿当了中药药剂师。

三个孩子的事业,恰好对应了郑洪升从小在他们面前做的事:

他每天都会在书桌前读书写字,孩子们耳濡目染,也跟着拿起了笔;

他喜欢饲养信鸽,孩子们就跟着观察鸽子的习性,慢慢爱上了养鸽;

他研究中医养生,家里常年摆着中医药书,小女儿便对中医产生了兴趣。

后来郑渊洁写了一本书,叫《父亲的含义是榜样》,书里有句话特别戳心:

“关键看父母当着孩子面做什么,而不是说什么。对孩子说的都没用,有时还起反作用。”

深以为然。

你告诉孩子“读书很重要”,可自己一年都读不完一本书,孩子只会觉得“读书是件没用的事”;

你跟孩子说“要诚实守信”,可自己却为了逃单和老板撒谎,孩子只会觉得“撒谎是正常的”。

我认识一位小学老师,她说班里最优秀的那个孩子,父母都是普通的环卫工人。

每天放学后,别的家长接孩子时要么看手机,要么催着“快回家写作业”,但这对父母总会带着孩子在路边看会儿书,爸爸看《平凡的世界》,妈妈看育儿手册,孩子看绘本。

久而久之,这个孩子不仅成绩好,还特别爱读书,待人也特别温和。

老师说:“这对父母没说过一句‘你要好好学习’,但他们的样子,就是最好的教育。”

你不必成为多么厉害的人,也不必拥有多么高的学历,只要你在孩子面前,活成一个“靠谱”的成年人:做事认真,待人真诚,愿意学习,懂得坚持。

孩子看在眼里,自然会学在心里。

就像一棵大树,根系扎实了,枝叶自然会繁茂。父母这个“根”扎得稳,孩子这朵“花”才能开得艳。




你让孩子爱上“阅读”了吗?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句话是不是你的教育信条?

为了这句话,你给孩子报了奥数班、英语班、作文班,把他的周末排得满满当当,甚至连寒暑假都不放过。

可你有没有发现,有些孩子上了无数补习班,成绩还是上不去;而有些孩子没报多少班,却总能轻松考高分?

问题的关键,或许在于你忽略了最有效的“补课”——阅读。

那些补习班就像“方便面”,看似能快速填饱肚子,却给不了孩子成长需要的“营养”;而阅读,才是能滋养孩子一生的“正餐”。

有研究数据显示:

5岁开始阅读的孩子,识字量比不阅读的同龄人多3倍以上;

小学阶段坚持大量阅读的孩子,进入高中后成绩不仅不会下滑,反而会稳步提升;

长期热爱阅读的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远胜于不读书的孩子。

先有阅读,再有学习,然后才会有成绩,这个顺序从来都不会错。

武亦姝能在《中国诗词大会》上一鸣惊人,出口成章,背后是父母从小的陪伴阅读。

她的父母从她小时候起,就放下手机,关掉电视,陪她读《诗经》《楚辞》,读唐诗宋词。

在这样的氛围里,武亦姝自然而然就爱上了古典文学,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后来考上了清华,成了人人称赞的“才女”。

蒙曼教授也曾说过,她的阅读习惯,是妈妈培养的。

小时候,每天晚上妈妈都会坐在床头给她读《简爱》《呼啸山庄》,妈妈读得投入,她听得着迷。

久而久之,她就养成了“妈妈读,我也读”的习惯,这份对阅读的热爱,陪伴她从小学走到了大学,最终成为了著名的历史学者。

毕淑敏说:“让孩子爱上阅读,必将成为父母这一生最划算的教育。”

可很多家长却觉得“阅读太浪费时间,不如多做两道题”。

你有没有想过,孩子读一本童话书,能学会共情;读一本历史书,能懂得思考;读一本科普书,能激发好奇。

这些能力,不是补习班能教出来的,却是孩子学习路上最需要的“底气”。

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其实很简单:

不用强迫他读“有用的书”,先从他喜欢的绘本、漫画开始;

不用规定他“每天读一小时”,哪怕每天读十分钟也够;

不用只让他自己读,你坐在旁边陪他一起读,效果会更好。

当阅读成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孩子自然会爱上它,而这份热爱,终将变成他超越别人的“隐形优势”。




你和老师,站在“同一战线”了吗?

“老师怎么又找我?是不是我家孩子在学校闯祸了?”

“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了,孩子根本做不完,这不是折腾人吗?”

“我家孩子那么乖,肯定是老师误会他了”

——面对老师的沟通,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想法?

教育从来不是老师一个人的事,而是老师和家长的“接力赛”。

就像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说的:“家长和学校不是甲乙方,也不是敌我矛盾,而是共同完成教育孩子任务的伙伴。”

如果家长和老师背道而驰,再优秀的老师也教不好孩子;只有家校同心,才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我听过一位班主任的吐槽,说她班上有个孩子经常上课捣乱,她找家长沟通,家长却满不在乎:“小孩子调皮很正常,长大就好了。”

她提醒家长孩子作业总不交,家长却说:“老师你多盯着点,我们太忙了没时间管。”

后来这个孩子越来越放纵,不仅自己成绩差,还影响了全班同学。老师无奈地说:“不是我不想管,是家长不配合,我实在没辙。”

反观另一位老师,她班上的成绩总是年级第一,问起秘诀,她说:“不是我教得有多好,是家长太给力了。”

孩子作业没写完,家长不会找借口,而是陪着孩子补完;

孩子和同学闹矛盾,家长不会护短,而是先问清情况,教孩子道歉;

老师在群里布置的任务,家长从来不会拖延,总会及时完成。

她说:“有这样的家长做后盾,我教得特别有底气,孩子也学得特别认真。”

“优生”不全是老师教出来的,“差生”也不全是学校培养出来的。

家庭教育是地基,学校教育是楼房,地基不稳,楼房再高也会塌。

老师在学校教孩子知识、守规矩,家长在家里要做的,是把这些知识巩固好、把这些规矩坚持好。

老师指出孩子的问题,不是“找茬”,而是希望和你一起帮孩子改正;老师布置作业,不是“折腾”,而是希望孩子巩固知识。

不护短,是家长对老师最好的支持;不姑息,是老师对孩子最好的负责。

孩子犯错了,别忙着替他辩解,先听听老师的说法,再和孩子沟通;老师有要求,别忙着抱怨,先试着理解,再尽力配合。

当家长和老师站在同一战线,孩子才能明白“这件事很重要”,才能真正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写在最后:

“拼爹妈”,拼的是这份“责任”

双减之后,很多家长慌了:补习班没了,孩子的成绩怎么办?

其实教育部早就提醒过:“双减更加考验父母的担当。优秀的父母不在于学历高低、文化多少,而在于是否有责任意识。”

原来所谓的“拼爹妈”,拼的不是家境贫富,不是学历高低,而是父母的用心程度,是对孩子的责任担当。

拼的是你有没有把教育放在心上,有没有帮孩子养成好习惯,有没有活成孩子的榜样,有没有陪孩子爱上阅读,有没有和老师站在同一战线。

你不必做完美的父母,但一定要做“负责任”的父母。

你可以不会教孩子做题,但你可以陪他一起读书;你可以没有太多钱,但你可以给孩子足够的陪伴;你可以不够优秀,但你可以努力成长,做孩子的榜样。

孩子的成长没有回头路,那些你在他身上付出的时间和心血,那些你和他一起读过的书、聊过的天、解决过的问题,终将变成他人生路上的“光”,照亮他前行的路。

同一个班级,同样的老师,孩子的差距或许就藏在你每天的陪伴里,藏在你对习惯的坚持里,藏在你给的榜样里,藏在你陪他读的书里,藏在你和老师的配合里。

愿你做那个“负责任”的父母,用爱和陪伴,帮孩子把“差距”变成“优势”,让他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稳、走得远。



*作者:陈黎明,专注于教育感悟内容分享。来源:传播正能量,探索真教育,一个真正属于教育人的公众号!公开发表文章1000余篇,出版教育专著6部;获第五届国际“安徒生教师奖”(全球十人)。关注黎明在线520(ID:CLM_26888),教育路上不迷茫!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图虫创意。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