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高力士:从罪人之子到万人之上,他究竟是奸佞小人还是一代贤宦?

发布者: scarecrow | 发布时间: 2025-11-12 09:34| 查看数: 34| 评论数: 0|



来源 | 有书

作者 | 有书梁文雅

在唐朝,有这样一位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

他身为宦官,却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过人的勇气,赢得了皇帝的极度信任和世人的尊敬。

他本是罪人之子,却排除万难,一步步逆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

他就是著名宦官——高力士。

然而,后世对他的评价却毁誉参半,有人说他是贤良忠臣,有人说他是奸佞小人。

那么,高力士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拨开层层历史迷雾,走进高力士的传奇人生。

01

从冯元一到高力士,命运大转折

高力士,原名冯元一,出生于公元684年。

他是岭南著名军政领袖冼(xiǎn)夫人的第六代孙,家世显赫,曾祖冯盎(àng)、祖父冯智玳都曾担任重要官职,父亲冯君衡也是潘州刺史。

他本来可以承祖辈之勋业,尽享荣华,过着让人艳羡的生活,然而命运多舛,老天给他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

公元693年,他的父亲在岭南流人谋反案中被诬告,获罪处死。

年仅10岁的冯元一虽然免除了死罪,但却难逃活罪,在这次事件中被阉割了。

尚未彻底从悲痛中缓过神来,他和另外一个男孩就被当时的岭南讨击使李千里选中,送往京城做太监,并更名“力士”。

入宫后,武则天因其年幼俊美、聪慧机敏,就把他留下当贴身侍从。

作为武则天的贴身小太监,高力士不需要像其他小太监一样整天干着繁重的体力劳动,还有机会见到很多朝廷大臣和部分皇亲国戚。

他也因此开始熟悉宫里的上层人物,接触到了政治上的一些事宜。

也正是在此期间,高力士因与临淄王李隆基年龄相仿,兴趣相投,成为了朋友,两人常一起骑马射箭,切磋武艺。

但毕竟才入宫不久,高力士也还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年轻小伙,对于很多事情的处理都欠缺经验,后来他就因一次小过,被武则天赶出了宫。

具体究竟是犯了什么过错,历史上没有记载,但他却以此为契机,被大太监高延福收为养子,跟了高延福的姓。

从此,“高力士”之名正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02

宦海出航,成为亲信,先要打败亲信

因为养父的关系,高力士接触到了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并在他的帮助下重回皇宫。

经过观察,武则天发现高力士“性谨密,能传诏敕(chì)”,故让他依旧留在自己身边侍奉。

也是从这里开始,高力士的人生进入了全新的篇章。

从岭南到京城,经历的种种让高力士彻底成长起来,他不再是岭南那个不谙世事的少年,而成为接近权力中心的一个宦官,学会了察言观色、揣摩人意。

在这复杂的宫廷之中,他看到了权力的更迭、利益的纷争,知道了要如何钻权、用权,如何在权力的游戏中生存。

公元710年,韦皇后弄权,朝廷局势混乱。

高力士因在宫中担任要职,对宫内情况非常熟悉。

他认定李隆基有能力拨乱反正,于是坚定地站在李隆基这边,利用自己职权之便,为李隆基出谋划策、传递情报。

后来,李隆基发动政变,成功平定韦后之乱,而高力士在其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诛灭韦氏后,李隆基被正式立为太子。

他向父亲睿宗请求提拔有功的高力士,高力士因此进入太子内坊局,正式留在李隆基的身边侍奉,两人的关系也因此更加亲密了。

公元712年,李隆基正式即位,史称唐玄宗。

高力士则被提拔为内给事。

一年多后,高力士再次跟随玄宗,参与到诛杀太平公主的行动中,帮助李隆基稳固了皇位。

之后他因功被破格授官银青光禄大夫,任内侍省同正员。

一次次的破格提拔,让高力士的权势日渐显赫。

9个月后,玄宗再次提拔他为右监门卫将军,成为内侍省的最高长官。

至此,高力士成为宦官中的最高权力者。

高力士在政治上深得玄宗宠信的同时,在经济上也积累了巨额财富。

据说,他家资殷实丰厚,非一般王侯所能比拟。

许多达官贵人都通过各种途径,企图与他拉近关系。

03

大唐“最强辅助”,终成悲剧英雄

开元年间,高力士的地位达到了顶点。

然而,高力士并没有因此而迷失自己,他深知自己的权力地位都取决于玄宗,因此也时刻保持着警惕心。

高力士追随玄宗多年,基本上摸透了玄宗的喜怒哀乐,总能站在玄宗的角度考虑问题。

而他的忠诚也换来了玄宗的信任。

白天,各方送过来的奏章,玄宗都授权高力士先过目,然后才会上呈到玄宗面前。

如果只是小事,玄宗就直接让高力士分辨处理了。

晚上,由于高力士的特殊身份和他与玄宗多年的情谊,玄宗经常留他在宫中伺候,旁人也常听到玄宗说:

“力士当上,我寝则稳。”

有高力士在,他晚上才睡得安稳,可见玄宗对高力士的依赖和信任。

高力士的地位之高,从皇族各人对他的称呼便可知。

皇上都不叫他的名字,而是管他叫将军,太子叫他二兄,诸位王爷公主叫他阿翁,驸马们叫他爷,用的都是尊称,简直可以说如家人般对待他。

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力士的权力越来越大,不仅参与朝政,还掌握了大量的军事和财政权力,甚至超过了一些朝廷重臣,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大唐“最强辅助”。

然而,巅峰往往伴随着危机。

高力士权力和地位的日益升高,引起了部分大臣的忌惮,他们开始暗中策划,试图削弱高力士的势力。

与此同时,边疆也面临着外敌的威胁,导致高力士不得不分心应对。

再加上玄宗晚年昏聩,奸臣杨国忠把持朝政,皇帝已经很少听到真话,然而玄宗并未意识到问题的出现,仍然沉浸在盛世的讴歌之中。

也只有高力士敢在玄宗面前说真话,提醒皇帝注意边将拥兵自重的问题。

可是,玄宗并未把高力士的话放在心上。

直至公元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玄宗才骤然醒悟,然而一切已经覆水难收。

危急时刻往往最能见人心。

安史之乱爆发后,许多朝中大臣见风使舵,叛君投敌。

而高力士却不离不弃,玄宗在战火中逃亡时,高力士誓死护驾,始终陪伴左右。

后来,太子李亨即位,史称唐肃宗,战争也逐渐平息。

高力士随玄宗返回长安,此时的玄宗被儿子肃宗尊为太上皇,失去了实权,但高力士依然坚决地追随和守护着他。

公元760年,肃宗身边的宠宦李辅国假传圣旨,强迫玄宗迁往太极宫,还率领五百禁兵挡道。

而高力士临危不惧,挺身护驾,护玄宗周全。

但高力士也因此和李辅国结下了深仇大恨。

不久后,在李辅国设计陷害下,高力士被流放巫州。流放途中,高力士感慨万千,写下了《感巫荠菜》一诗:

“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

夷夏虽有殊,气味终不改。”

前两句的意思是,荠菜在两京称斤卖,到五溪便不值钱了,比喻自己被流放到五溪,遭人冷落歧视。

后两句写荠菜无论生长在哪里,它的气味总不改变,高力士以此表明自己虽然被流放到蛮荒之地,但自己的秉性和忠心永远不变。

两年后,肃宗病逝,他的儿子代宗即位,大赦天下,高力士得以返回长安。

他本以为终于可以见到心心念念的挚友兼君主,但万万没想到前方等待着他的只有悲痛。

高力士行至朗州时,意外得知玄宗已逝的消息。

他悲痛欲绝,竟吐血而亡,享年79岁。

后来,代宗因高力士忠心耿耿且有功于前朝,追封他为扬州大都督,并使其陪葬于玄宗的泰陵。

宦官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都是贪婪、诡诈,高力士也受此影响,在戏曲、民间故事中往往以丑角形象出现。

也有观点认为高力士权欲极强,曾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排除异己、打压政敌。

因而高力士被一些人视为权臣奸佞的代表人物之一。

实际上,高力士虽权倾朝野,但他始终保持低调谨慎,善于审时度势。

他对于玄宗的忠心耿耿、不离不弃更是令人动容。这样的高力士,当得起“贤宦”之称。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