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生和不生,到底谁更后悔?真相揭露:比生儿育女更重要的,是这一点

发布者: englishfa | 发布时间: 2025-3-18 23:57| 查看数: 74| 评论数: 0|

文/遇见小媛

人性的复杂,在于对取舍的纠缠不清。

——“言论”,《读者》2023年第03期

《五四婚姻》一书中,讲述了许广平的一段故事。

在大众看来,她有位文人大家当伴侣,理应幸福。

可早年的许广平,能去私塾读书,也可以毕业后在女子师范任职,本是当仁不让的时代新女性。

反而在她生育后,身兼数职,只能困于家庭。

那时,她要洗衣做饭,内外打理;有时家里来了一波又一波客人,得用心招待;就连鲁迅临时要寄一封信,她也要立马换鞋跑去邮局……

当大家闺秀成了贤妻良母,话里也不免有了抱怨:

“(为了)寻求活的学问、向社会战斗的学问,去请教鲁迅先生,然而后来却消磨在家庭和小孩的烦琐上。”

深以为然。婚育大事的困扰,没有边界,总能戳中无数人的软肋:

似乎,一个女人只有当了妈妈,才会获得成长,才能变得更加完整。

可随着女性在职场崭露头角,她们开始从家庭中逃离,打断这种发展节奏的“生育”话题再次引发争议。

于是,生和不生,便成了她们的“孕算题”。



关于生育,答案并不唯一

前几天刷到豆瓣网友@岚岚的故事,有些感慨。

讲述中,她回忆了一次初中同学聚会,班主任也在。

彼时的话题无关怀旧,大多是围绕“孩子”展开,一时让她感到无所适从。

因为,她没孩子,根本插不进话。

而老师和另外两人:当年的班长和语文课代表却很健谈,从辅导孩子作业,聊到养娃把自己腰包掏空……

见她一直沉默,班长还关心地问:“你为啥还不要孩子?”

岚岚打趣说:“我还在观察。”直白地表达了暂无生育的计划。

可大家显得十分热心,纷纷劝她趁早要个孩子,理由是可以延续生命和享受天伦之乐。

见此情形,岚岚只能拿“孩子要有生活质量”当挡箭牌。不承想,劝生的老师和同学越来越“固执”:

“只有孩子才是永恒的快乐和精神寄托!”

“你现在身强力壮,不需要,可你老了呢,谁养活你,你指望养老院吗?”

句句紧逼,岚岚只能找借口匆匆离开了。

不可否认,谈及生育,过来人总能传授些经验,可真正能看明白的,还是自己。



就像作家米兰·昆德拉说的:“生孩子的前提是,你已经证明人生是快乐的。”

这和电影《何以为家》大热时,观众抛出的尖锐话题不谋而合:

如果父母享有生育的权利,那么孩子要求“幸福的权利”呢?

当孩子要求幸福时,大人觉得是物质标配、精神高配,可影片中呈现的,显然不是这样。

赞恩生在战乱的环境,在法庭上状告父母:“他们生下了我。”

这个孩子,并非在抱怨家庭的贫穷,他只是对家人的无知和愚昧表示抗议。

所以,关于生育,答案并不唯一。

无论如何选择,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生孩子,不是妈妈一个人的冒险

看多了“为母则刚”的故事,不免觉得为子女付出,是为人母一生的课题。

可事实上,一个女人在成为妈妈之前,也有很多没能说出的脆弱。

不知道大家是否看过纪录片《生门》,最近重温电影版时,被里面一位孕妈夏锦菊的故事所打动。

作为二胎妈妈,对于即将出生的第三个孩子,她充满了期待。

只是这次进了手术室后,孩子顺利出生,孕妇的情况却异常凶险。

产后大出血,医生告知家属需要切除子宫,不然有生命危险。

不过,夏锦菊还是希望保住子宫。毕竟,她还那么年轻。

而焦灼等待的夏父,显然更在意女儿的安危,果断签字后,就在手术室外寸步不离。

后来在手术室,夏锦菊历经两次心脏骤停,医生给她下了病危通知书,还是夏父给了夏锦菊莫大的支持和陪伴,最终夏锦菊转危为安。



来源:视觉中国

观看期间,不时还能看到弹幕上飘过“孕妈”“准爸爸”的打卡,不免觉得:

不论是夏锦菊为孩子生死一线,还是夏父担忧女儿心急如焚,都是为人父母对孩子的牵挂。

生孩子,从来不是妈妈一个人的冒险,而是牵动着一家人的心。

作为对“婚育佛系”的90后,我曾问过身边的朋友:“是什么让你下定决心生孩子的?”

有人说“是理解和尊重”,也有人表示“在这个时代,女性可以试着抓住每一个机会,走出自己的小世界”。

诚然如此。

还未生育之前,我们会去设想各种生活场景:有了孩子影响工作,养育成本太高让人心累……

可当妈妈们少了些“后顾之忧”,那些没来由的焦虑,都会得到缓解。



婚姻幸福的重要性,远高于生儿育女

聊到生育的话题时,我们还能谈些什么?

学者蒋莱用自己的生育经历,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没有加入的人总不知其可怕,一旦加入又不敢道出它的可怕之处,故此内幕永不为外人所知。”

把生育的焦点,从生儿育女转向两性婚姻,揭示了其更为本质的真相。

而他的“合作伙伴”沈洋,更是切身践行了婚育的幸福法则。

沈洋是位女性主义者,和同频的丈夫组成小家后,她试图打破传统家庭模式,让不少网友看到了另一种可能。

由于夫妻俩的成长轨迹近乎一致:无论是评职称,还是工作成果,不相上下。

所以在孩子出生后,俩人还相互叮嘱:“要多顾家一些。”

关于育儿理念,俩人都保持着开明的态度。

丈夫负责家中饮食安排,沈洋负责孩子的衣食起居,日常琐事则交给住家阿姨,费用实行AA制。



来源:视觉中国

此外,在这个家里,还有不少打破常规的相处模式。

譬如,沈洋会把“爸爸妈妈”的口头禅改成“妈妈爸爸”,而丈夫也会把“世上只有妈妈好”的关键词改成“爸爸”。

更有网友关注的鸡娃教育,夫妻俩早已达成一致:不考虑步行二十分钟以上的兴趣班,不觉得自家孩子是天才。

一切顺其自然,那些生育产生的“母职惩罚”,也没有出现在沈洋身上。

看完这个故事,想起一句话:

“爱,是我们生孩子的唯一理由。我们生孩子,不是为了任何人。”

年少时,总担心有了娃,夫妻感情就淡了;而今后知后觉,夫妻关系才是家庭关系的核心。

养儿防老也许不会过时,但真正能陪我们走到最后的,还是枕边人。

婚姻好了,孩子会才好,家会才好。



生和不生,并没有标准答案。

如果你选择丁克,那可以在步入老年之前,尽可能地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比如,拥有不错的物质条件,或有靠谱的爱人相伴。

倘若你选择生育,那就得在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后,对他负责,对家庭负责。譬如,不用“养儿防老”的观念勒索孩子,不以“他是我的全部”困住自己。

因为,世界上大抵没有完美的选择,怎么选,都有遗憾。

我们能做的,就是过好当下的日子,尽情享受这个没有唯一解的人生。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