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学霸家庭的3个共性,占一个都是孩子一生的福气

发布者: scarecrow | 发布时间: 2025-3-6 23:28| 查看数: 98| 评论数: 0|



优秀的孩子,离不开父母的悉心浇灌。

当你愿意陪着孩子不断成长,帮他找到自己的热爱,这就是教育的正确归处。

——虎妈

作者 | 想妈文影

来源 | 想妈说(ID:gh_a8a013a57172)



很喜欢这句话:智慧的父母是可以给孩子赋能的,哪怕孩子资质平平,也可以用爱浇灌出一个优秀的孩子。

老大刚上一年级,是班级的“差生”,成绩差,纪律差。当时看到这段话的时候,真的就像看到了一束光,照亮了我焦虑的内心。

大儿子在班级属于年龄偏小,理解力也是弱爆了,样样垫底。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孩子虽然没成为“学霸”,但是确实肉眼看得出的进步,孩子自己也是信心满满,老师对他欢喜有耐心。

所以我现在相信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孩子的优秀离不开父母背后的用心浇灌。

做到以下3点,养出优秀的孩子不难。




高质量陪伴的孩子

习惯好

一土教育创始人李一诺在《笑得出来的养育》中写道:

“关系决定状态,状态决定效能。”

一针见血的指出养育的根本是:维护好和孩子的关系。

和孩子关系好,孩子才会听,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好习惯。

李一诺她是三个孩子的母亲,无论多忙,她总会尽可能陪伴孩子。

陪他们玩枕头大战,带孩子玩过家家,陪孩子旅行,和孩子一起阅读交流......

愉快紧密的链接让她在培养孩子的习惯时事半功倍。

拿做家务来说,她和孩子一起讨论,制定出家务分配表,孩子们特别配合,每个人各司其职,承担好自己的那部分责任。

走心的陪伴,才有紧密的链接。一个和父母链接紧密的孩子,怎么会不配合父母呢。

作家刘墉曾直言:

“家庭教育最为重要的是陪伴,从儿童期到青春期,都要陪伴孩子们共享快乐时光,与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成长。”

陪伴不是“陪着”。

所以,父母最应该做的是放下手机,停下游戏,卸掉不耐烦,和孩子们一起做他们开心的事情。

毕竟父母和孩子有了好关系,孩子的好习惯也就有了保证。



松弛的家庭氛围

孩子后劲足

前几天看到一位妈妈的留言,真是被深深触动。



这才是一位智慧的妈妈。

面对孩子的成绩,她不焦虑;面对孩子的教育,她不鸡娃。尊重孩子的意愿,不安排各种培训和补习班。

哪怕老师希望她能在孩子的学习上添一把火,让孩子拔尖,她也没有为之动摇。尽可能的给孩子提供一个松弛舒适的家庭环境。

缺少了打压,远离了压迫,没有课后辅导,也没有题海战术,孩子有空间做自己,也考取了省重点高中。

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沈奕斐老师说:

“父母做好情感支持,孩子才有能量厚积薄发。”

孩子是有他的成长规律的,小学阶段孩子不一定要时刻拔尖。

掉队的,父母帮助孩子一点点进步,树立孩子信心;不掉队的保持住,孩子的内驱力就得到了保护。

一个有内驱力的孩子,将来的无论做什么都是向上的。

所以作为父母,最应该做的是放下自己的焦虑,你的状态,有可能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培养孩子的目标感

调动孩子自身内驱力

很认同《认知突围》中的一句话:

“贫穷真正的内涵,是父母永远无法给孩子他们自己也没有的东西,除了车子、房子,更有思维、认知与格局。”

有格局的父母早就培养孩子的“目标意识”,引导孩子设立自己的目标。

朋友的大儿子今年上高三了,初中以后朋友就不管他的学习,孩子很独立,成绩也很好。

向朋友取经,原来朋友在孩子小学阶段就引导孩子设立自己的目标。

小学低年级阶段,不论孩子考的如何,朋友都表现的很淡定,让孩子自己树立目标,下次考多少,以后进步几名。

等到高年级孩子就已经很有自己的想法,带着目标,学习预习。

《如何培养孩子自主学习力》中写道:

“最好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

孩子有了目标,内驱力就会被调动,学习效果也会提高。

作为父母,我们应尽可能的多问孩子自己想要的结果,引导孩子树立自己的目标。

有目标的孩子,才会越来越优秀。

作家刘墉说:“要生存,要活得好,就得学。”

“学霸”从来不是养育孩子的目标,也不是评价孩子优秀的标准。

我想,陪着孩子一起不断成长,帮他成为更好的自己,找到他们的所爱,然后为之乐此不疲才是教育的归处。



*来源:想妈说(ID:gh_a8a013a57172),“正念养育”vs“正面管教”践行者,想妈正职全职妈妈,副业公司合伙人,养育17年哥哥,19年弟弟,影响更多父母自我成长,一起陪伴孩子身心健康、向上成长。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图虫创意。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