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叶嘉莹:弱德,才是一个人的顶级智慧

发布者: enfamily | 发布时间: 2024-12-9 21:42| 查看数: 70| 评论数: 0|

文/一颗荔枝

“我有弱德之美,但我不是弱者。”

11月24日,享誉海内外的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与世长辞。

这位经风沐雨的世纪老人,走过了百年岁月,著作等身。

华夏之内,缅怀之声不绝于耳。

叶嘉莹的生平经历,大家已耳熟能详。

但她开创的一些诗歌理念,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

叶先生曾提出一个著名的概念,叫“弱德”。

以弱为德,以弱胜强。

这个名词贯穿了她整个学术生涯和整个人生。

那么,究竟何为“弱德”?



面对苦难,隐忍不是软弱

生而为人,我们会遭遇各种苦难。

天降的,人为的,自造的。

叶嘉莹生于乱世,早年历经家庭变故与国家危难。

对她来说,苦难就像一位老朋友。

幼年时,见母亲去世,和父亲失联。

成年后,随丈夫前往台湾,又逢遇特殊时期,丈夫入狱,她独自产下女儿,四处兼课补贴家用;

之后丈夫重获自由,又因生活挫折,变得脾气暴躁,家庭的经济重担,都压在叶嘉莹的身上,丈夫还常常不与好脸色。

晚年时,女儿女婿车祸身亡,让她体会了一次白发人送黑发人之痛。

但面对这种种,叶嘉莹选择了承受与隐忍。

默默教课,默默生活,默默读诗词。

这是她的个性,也是“弱德”的第一层含义——

隐忍,内敛。



来源:视觉中国

很多人以为,隐忍便是软弱,实则不然。

很多时候,苦难落到我们的头上,便是千斤之重,我们毫无还手之力。

在苦难面前,能够默然地隐忍,实则已是极大的坚强。

我家楼下,有一位收废品的廖叔。

廖叔长年在风吹日晒下工作,为小区住户整理废品。

印象里,他从不说话,也不跟别人打招呼。

每次我们叫他,他也只是点点头,然后便兀自工作。

曾经我以为他不近人情。

后来母亲告诉我,不是这样的。

廖叔是个苦命人,父母早亡;

大女儿患有孤独症,妻子前年罹患尿毒症,花去了家里大半积蓄;

唯一康健的小儿子,从学校回家的路上出了车祸,半身截瘫。

命运给他的剧本,就是如此不堪。

但廖叔的应对是,每天按时上班,风雨无阻;

从不迟到早退,每一桶垃圾都认真分类。

他的沉默,或许是因为心事过多,着实不想过多开口。

从那之后,我对廖叔的身影,多了一分庄敬。

其实,人是那样孱弱和渺小。

很多人在苦难来临时,直接就被撕裂了;

忍住痛,往前走,已经超过了绝大多数人。



面对质疑,坚守就是反击

1974年,叶嘉莹决定回到祖国大陆教书。

这个决定,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和反对。

当时,她已经在加拿大站稳了脚跟,有着不错的待遇和地位,如果回到大陆,一切都要重新开始。

而且,丈夫和女儿都在加拿大,一旦回去,就意味着要和他们分离。

但叶嘉莹还是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祖国。

她说:“我是中国人,我要把中国的诗词文化传播出去。”

回到大陆后,叶嘉莹先后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任教;

开设诗词讲座,组织诗词朗诵会,为推广中国的诗词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她的做法,遭到了一些人的质疑和指责。

他们言辞激烈,用上了“叛徒”这样的字眼来攻击她,还在私人社交场合与她划清界限,并在学术论坛中,刻意忽略或贬低她的贡献与成就。

面对这些质疑和指责,叶嘉莹没有辩解,也没有退缩,只是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她撰写了《唐宋词十七讲》《迦陵文集》《迦陵论诗丛稿》等一系列著作,在国内多所高校开设诗词讲座。

于南开大学创办了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后又捐出自己三千多万的积蓄成立了“迦陵基金”。

很多时候,我们会遭受质疑和污蔑。

特别是当我们做出一个与大多数人不同的决定时,质疑和抨击声,有可能直接把我们湮没。



来源:视觉中国

那么,面对质疑最好的方式是什么?

其实不是反击,而是坚守。

坚守自己的信念,坚守自己的理想。

然后一点一点去做,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抱住的已是一棵参天大树。

湖南衡阳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刘玲琍,曾经无数人质疑她是在“炒作”,在哗众取宠;还有人说她是在做无用功。

但刘老师没有理会这些攻讦,她自编教材,自创唇舌操、触摸法和情境教学法。

每天一对一教学,让学生感受气流的大小、声带的振动。

最终,她教的80多名听障学生中有20多名考上了大学。

人在一生中面对质疑的时刻不算少数,但是,如果一一去回击这些质疑,就会耗尽我们的心力。

回击在有的时候是没有必要的。

与其回击,不如坚守。

然后一点一点地践行,在逆境中做到“有所完成”。

这便是“弱德”的第二个层次。



生活不易,“弱”者长存

2020年,一部关于叶嘉莹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上映。

在纪录片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满头白发、满脸皱纹的老人。

但她的眼神,依旧澄澈而明亮;

说话的声音,依旧温柔而坚定。

了解叶嘉莹故事的人,都对她的状态感到惊讶:

一个一生经历了诸多波折的人,为何还能如此平静?

对此,叶嘉莹是这么说的:“人生就像一场梦,梦醒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所以那些经历过的种种,又有何妨?不过是一种体验罢了。

此即“弱德”的第三重境界,它代表着一种韧劲。

原野上生命力最顽强者为小草,疾风暴雨来袭,它会东倒西歪;

但雨过天晴后,它又会立在那里。

野草本身,也有一份“弱德之美”。

且这种历经百苦又云淡风轻的状态,就是“弱德”的至高境界。

也即马未都所说的:“眼睛里写满了故事,脸上却不见风霜。”

这是一种极致的生命状态。



来源:视觉中国

作家余华在美国的时候,曾听过一曲《老黑奴》。

黑奴在过去的美国,是纯纯的社会底层。

他们经历着种植园主的奴役和剥削,干着最粗重的活儿,吃着最廉价的口粮。

曾经有一个黑奴,只是因为干活干得慢了,女儿的手脚就被主家给剁掉了。

主家还把从他女儿身上切下来的断肢放到黑奴面前,羞辱他。

这就是他们真实而悲惨的经历。

《老黑奴》这首歌里的主角,经历了一生的苦难。

家人全部先他而去;

身边的故人朋友,也日渐凋零。

他就这么孤零零地活着。

但耐人寻味的是,经历过这么多苦难,这位黑人兄弟依旧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

没有一丝怨怼,没有半句抱怨,只有满满的善意与平和。

这个状态,最终启发余华写出了著名的《活着》。

是的,那个老黑奴,大概就是福贵的原型。

而活着的内核,就是展现生命的韧劲,活出“弱德”的最高境界。



写在最后

王国维曾说,天以百凶成就一诗人。

“弱德之美”不仅是词体美学的意蕴,更有人格风骨的美感。

它是一种外圆内方、一以贯之的美。

叶嘉莹先生以“弱德之美”这一概念,对中国从古至今的操守进行了界定,这不仅是诗词的范畴,还是对文化的贡献。

且对我们的生活,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来原是幻,何以渡苍生?

或许“弱德之美”就是叶嘉莹先生的答案。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