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巴基斯坦小伙来中国投奔舅舅,一个眼神让无数网友破防

发布者: enfamily | 发布时间: 2024-12-9 21:40| 查看数: 52| 评论数: 0|

文/柳嘟嘟

来源/最华人(ID:wcweekly)

想必多年之后,他仍旧会记得来舅舅家做客的这一天。

舅舅家的桌子又大又漂亮,结实吗?摸一摸,敲一敲,听一听,弯下腰来用脸蛋感受下它那光滑的、凉凉的触感。



来源:抖音@中巴萨米(除标注外以下均是)

旁边灰黑色的铁家伙,听舅舅说叫“全自动洗衣机”,只要把脏衣服放进去,就能干干净净、香香软软地出来。



香槟金的冰箱门如此丝滑,舅舅打开门,里面是摆放整齐的、五颜六色的食物。



转眼间,他一屁股坐到了地上,看起来冰冰凉凉的瓷砖,竟然暖呼呼的。



舅舅说,这是因为家里有地暖,在中国,电、水、天然气全天24小时供应。



再瞧瞧窗外,宽阔的大马路上灯火通明,一派祥和。



舅舅家的一切,他都觉得新鲜,大大的眼睛里满是好奇、惊讶、羡慕。

当然,也夹杂着一览无余的拘谨、失落、小心翼翼。

小伙子是巴基斯坦人,长这么大头一回来中国。



舅舅家的生活条件好到他无法想象,而这些东西,很多中国人却习以为常。

明明是颇具反差感的画面,但网友们一点都笑不出来——那明明就是从前的自己。

“(20世纪)80年代,我去城里姐姐家,那些楼真高啊,抬头看到顶,帽子都会掉。”

“想起我8岁时第一次到城里,看到盛饭的都是小碗,好奇城里人怎么能吃饱的。”



“我1981年第一次进城,看别人屋里挂个红薯,用绳儿一扯就亮了,回家我也给屋里挂个了红薯,怎么扯都不亮。”



“40年前看见村里邮局送信的摩托车,大家都高兴地喊:‘电驴子!电驴子!’现在,自己的第一辆电驴子淘汰快20年了。”

强烈的代入感,让网友直呼“心疼外甥”,但最心疼的,莫过于舅舅萨米了。

尽管,全程最嘚瑟的也是他。

如今的外甥,就是十多年前的自己,而外甥所面临的现实,亦是他曾经未能逃避的现实。



萨米是个木雕匠人。

瞧他手上雕刻的这块,远看是个木板,将它打开,瞬间变成了精致的果篮。




买一个回去放着,既不占地方,看着也很上档次。

而他身后那一堆木雕工艺品,均出自他手。

若不是视频为证,网友们很难相信这糙大叔竟有这般灵巧的双手。

木雕,是萨米家的祖传手艺,几代人都指着它过日子呢。

说来好笑,当年萨米毅然决然离开巴基斯坦,就是为了不干这活儿,太枯燥太累了。

2006年,年轻气盛的萨米背上简单的行囊,目标明确,直奔中国。

在萨米心中,中国就是他们的兄弟国家,就连小学的教科书上都写着呢!

既然不想在老家混,那我去投奔大哥总没错吧。

就这样,萨米来到了南京,从学习中文开始,一点一滴积累着生存的经验。

幸运的是,在一次同学聚会上,他遇见了“会跳舞的学妹”——他后来的妻子,周莉。

周莉很热心,又是帮萨米学习中文,又是帮他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萨米很感激,每次从巴基斯坦回中国,都会给她带家乡的各种特产,虽不贵重,但周莉总会被这种真诚和朴实打动。

相互扶持的感情,在绵延不断的日子里渐渐浓稠。

有情人终成眷属。



萨米一家

老婆孩子热炕头,让身在异乡的萨米体会到了家的温暖,也激发了他养家糊口的斗志。

那时候的他可没有舅舅领路和撑腰,肩头所有的重量都要自己扛。

闯荡的这些年里,他扛过大包,摆过地摊,遭受过社会毒打,领教过人心复杂。

同时,他也走过了许多地方,南京的夫子庙、北京的紫禁城......也许是少年时成长环境的影响,萨米总是不自觉地就被各地的手工艺品吸引。

普通百姓家的剪纸窗花、街边饭馆里的长嘴铜壶、酒器茶具,无不令他着迷。

家族血脉猛地觉醒,萨米又重拾了祖传的木雕手艺,只是这回,他不再是被动地营生,而是从内心渴望将巴基斯坦的特色带到中国。



2017年,夫妻俩来到了青海西宁,正式经营起了手工艺品店铺。

萨米的判断没有错,那几年,中国的“非遗热”在年轻人中越来越火,民族的、古老的、手工的东西很受欢迎。

短短几年,萨米的生意就从线下拓展到了线上。

生活越来越富足了,萨米却越来越焦虑了。这种焦虑,比一无所有时更甚。

他想为家人,为社会多做些什么。

因为,现在的自己已经不是那个飘摇的小树苗,而是一棵大树了。



最近几年,外国人只要喊一声“我爱中国”,就会获得大量点赞。

萨米也的确掌握了这个“流量密码”,不仅如此,他比别人“喊”得更大声,更用力。

夸中国哪哪都好只是基本操作,跑去天安门看升旗也很是讨喜。



更难得的是,有事他是真上。

2023年12月,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突发地震,在新闻上看到消息的萨米第一时间从青海西宁赶去现场。



图片来源:四川观察

深夜,零下十几摄氏度,萨米发现当地的老人小孩在紧急避难时没来得及拿厚衣服。

他二话不说,赶紧去买了一批棉服、棉被、小孩的帽子手套等保暖物品,给灾民御寒。

还不忘带上水、方便面等食物,保证他们不挨饿。



下一站,萨米又补充了几批物资,马不停蹄地赶赴青海,去看望受灾的民众。



这不是萨米第一次出手。

2021年7月,河南发生水灾时,萨米亦出钱又出力。

彼时的他在经济上也不算宽裕,心急如焚的萨米还号召了远在巴基斯坦的朋友捐款,有捐五百的、两百的、三百的,最多的一位捐了两万元。

萨米在视频中坦言,巴铁们帮助中国,是不给自己留后路的。



想当年汶川地震,巴基斯坦对中国的援助真可谓举全国之力。




为何巴铁这么铁?萨米用他不流利的中文一口气罗列出一长串:

巴基斯坦的27列地铁,是中国送的;

第一个高铁,是中国帮着修的;

最大的发电站、最大的港口,是中国帮着制造的;

果农们的水果滞销,是中国人买下来的……



为了记住中国的恩情,他们将中国的国旗刻在了硬币上,把中国国旗印在了自己的战斗机上,把中巴友谊写进了教科书里。




这“患难兄弟”的感情,萨米一直记在心里。

中国有难,他义不容辞。



11月,全国多地降雪降温,不少人已经开始为抗寒做准备。

除了保暖衣物,还有窝在被窝里追剧的零食、闲置了一夏天的火锅、好看好喝仪式感满满的暖饮......

而同样在11月,巴基斯坦接连发生三起恐怖袭击,19日、21日、23日,**般的冲击让整个国家陷入混乱。



巴基斯坦接连发生三起恐怖袭击

这个节骨眼上,萨米把外甥接到了中国。

对于战争,萨米有着深深的恐惧。

在跟印度打仗时,父亲牺牲了,那时候的萨米才3岁,无依无靠的时候,是姐姐把自己拉扯大。

所以对于外甥,萨米格外心疼。

同样恐惧战争的,还有他的大哥。

大哥一直在巴基斯坦部队服役,如今老去了,才得以退役。揪心的是,自己花半辈子时间来保护的国家,至今没有迎来和平。



在萨米的短视频中,他一次又一次向亲戚们夸耀“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

因为,我们在凌晨两三点依然能外出溜达,总有饭馆24小时开放,我们听到鞭炮声无需掩头恐慌......



今年5月3日,我国的嫦娥六号带着巴基斯坦的卫星一起升空。发射当天,很多巴基斯坦人民拿着中巴两国的国旗守在电视机旁,泪流满面。

这标志着,他们成功迈出了太空探索的第一步。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带着巴基斯坦多任务通信卫星升空

不久后的5月30日,我国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又将巴基斯坦的多任务通信卫星发射升空。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一切都像是“捎兄弟一把”这么简单,殊不知,我们如今的荣耀是一辈又一辈人在废墟之上建造的。

1956年7月,我国制造的第一批汽车刚刚出炉,仅仅3个月后,国防部就宣布要制造火箭。

一穷二白,怎么搞?

北京军区空军466医院的食堂里,一百多号人排排坐着,他们,全是国家精挑细选的技术精英。

然而这么多人里,只有一个人见过导弹,他也是全中国唯一一个见过导弹的人,他就是钱学森先生。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登船回国时留影

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下,中国航天事业正式启动了。

我国近几十年的发展,世界瞩目,无需赘述。

这背后,有着祖辈们的鲜血、父辈们的汗水,以及我辈的奋斗与奔波。

也许,我们中的很多人已经对冬暖夏凉的室内、越发便捷的交通、随饿随点的外卖习以为常。

然而透过萨米外甥的视角,我们才惊觉,当下的和平与富足,竟是如此珍贵。




正如有人所叹:“你百无聊赖的今天,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明天。”

今年6月的某个晚上,萨米和朋友们一起开车在路上行驶,在路口等待红绿灯时,他看到远处的地面上,一面中国国旗被遗落。

虽然危险,萨米还是不顾劝阻,跑过去将国旗捡起。他轻轻拍去国旗上的灰尘,低头亲吻了一下,将国旗带回车上。

这一幕,赢得了无数网友的点赞。



图片来源:闪电新闻

我想,他对中国的热爱,不仅仅是因为他在中国成家立业,改变了一生的命运,也不只是国家意义上的“大哥带我飞”。

作为一名巴基斯坦人,他真切地希望,中国的今天就是自己祖国的明天。

道阻且长,但,明天会更好。

参考资料:

[1]抖音@中巴萨米

[2]中国新闻网丨扎根青藏高原的“巴铁”:中国是我的第二个家乡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