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长大后依然“跟妈亲”的孩子,来自这3种家庭

发布者: x-kai | 发布时间: 2024-11-25 21:50| 查看数: 78| 评论数: 0|

文/两忘机

      青少年时期,我们总梦想着离开父母的一天。而改天,却换成父母离开我们了。于是我们就只能梦想着,能否有一时片刻,重新变回寄居父母屋檐下的孩子,能抱抱他们,不害羞地告诉他们,我们爱他们,为了让自己安心而紧紧依偎在他们身边。

——马克·李维《偷影子的人》,《读者》2023年第8期

在网上,有位妈妈吐槽说:

女儿毕业后就去了省外工作,自此基本不会主动和家里联系,这位妈妈几次打电话让孩子休假回家,都被女儿以“工作忙”为由挡了回去。

面对女儿的冷漠,这位妈妈十分苦恼,指责女儿的心像铁一样。

但水不是突然变凉的,心也不是瞬间变冷的。

这种与父母不亲的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失望性情感隔离”。

讲的是孩子待在父母身边时经历了无数“风暴”,对父母过于失望,所以才会在成年后选择疏远父母,以此保护自己。

听过一句话:“孩子是一张白纸,孩子的一切问题,都是父母的反射”。

父母是因,孩子是果。我们对孩子所做的一切,最终都会根植在孩子的心中,外化于孩子的一言一行、关系处理之中。

孩子成年之后与父母亲近与否,从日常相处中就能看出蛛丝马迹。那些长大后依然“跟妈亲”的孩子,通常来自这3种家庭。



来源:视觉中国



父母不扫兴的家庭

《人物》曾发起过一次关于“扫兴父母”的话题征集,在近700份来稿中,来自父母的“还不如”和来自孩子的“再也不”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

在父母一次次“还不如”的扫兴之后,无数被伤透心的孩子做了“再也不与父母分享”的决定,亲子关系也因此变得疏离。

而征集中有很少一部分人,拥有不扫兴的父母,这些孩子幸福感更强,更喜欢同父母分享、与父母相处。

自媒体博主@六加七,曾分享自己与父母的相处模式:

父母从不扫兴,每一次她的热情表达都能从父母那里得到积极的回应。

她带父母一起旅行,即使是走错了路、买贵了门票,他们也从不抱怨,每次都会安慰博主说“都是第一次来,谁又能知道呢”;

遇到网红打卡点,爸爸还会对着网上的示范照给她拍照,妈妈也会配合她拍奇奇怪怪的合照。

面对各种新鲜玩意儿,他们愿意积极尝试,即使体验不佳,也还会高兴地认为“至少体验过了”。

博主喜欢喝咖啡,父母也从不念叨,甚至在女儿的影响下也喝了起来。

父母的不扫兴,让博主越来越喜欢同父母分享见闻,一起相处。

她吃到什么好吃的东西,必定会带父母去尝尝,看到好玩的地方,第一时间就会想到带父母一起去玩。

听过一句话:“不扫兴的父母,是孩子一生最好的奢侈品。”

的确,一对不扫兴的父母,总能给足孩子情绪价值,成为孩子幸福乐观的底色。

和他们分享快乐,快乐就会加倍;分享痛苦,痛苦就会折半。

对孩子来说,这远比任何昂贵的奢侈品加身带来的愉悦感,都更强更久。

人会本能地靠近让自己感觉快乐的东西,从不扫兴家庭出来的孩子,长大后更愿意与父母亲近、倾吐心声。



来源:视觉中国



遇事不指责的家庭

热播剧《我的阿勒泰》中,随性潇洒的张凤侠,被无数网友称为“梦中情妈”,不仅因为她思想超前、松弛,还因为她遇事从不指责。

一次,李文秀为了去网吧发稿件,一时没注意,在集市上弄丢了奶奶,急得满头大汗,内心也惴惴不安。

得知消息的张凤侠,尽管也很着急,但并未指责女儿,而是第一时间安慰女儿:“奶奶年纪那么大,走不了多远。”

找到奶奶后,面对女儿的自责,她说:“对不起啥嘛,我经常把她弄丢,再捡回来不就成了。”

一句话,女儿的愧疚与自责减了大半。

这样的事情还有不少:

李文秀被辞退后灰溜溜地来找她,她不批评也不多问,而是用一句“回来了也不说一声”带过;

睡觉时女儿把床弄塌了,她不仅没发飙,就连眼皮都没抬一下,无所谓地说“又不是天塌了”。

正因有她托底,养成了李文秀稳定勇敢的内核,让她有底气去经历、去犯错、去探索自我。

很喜欢一句话:“父母的爱,永远是孩子坠入深渊时触底反弹的勇气。”

孩子犯错时,就如同受惊的小鹿,整个人既愧疚又不安。

一味采用批评、责备孩子的方式来进行管教,只会得不偿失。

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还容易给孩子带来心理创伤,造成与孩子离心离德的局面。

家是讲情分的地方,而不是论对错的辩堂。

教育孩子,宽容比吼骂更有力量。孩子犯错,与其以指责的方式将问题变大,还不如一起将问题变成一次成长的契机。

父母的宽容与接纳,是具有修复性的。它可以抚平孩子内心的担忧与恐惧,也能让孩子生出勇敢与明媚,从而敢于探索、敢于冒险,向上成长!



来源:视觉中国



父母相爱的家庭

古语有云:“父爱则母静,母静则子安,子安则家和。”

这句话用来形容卢昱晓的家庭再合适不过。

看《我家那闺女》时,就被卢昱晓的原生家庭吸引了:爸爸儒雅沉稳,妈妈温柔慈爱,一家人围坐在沙发前谈笑风生。

卢昱晓家里有如此温馨的家庭氛围,离不开爸爸妈妈之间彼此牵挂的爱。

刚恋爱时,尽管工作繁忙,卢爸爸也会挤出时间和卢妈妈吃饭,每个周末还会捧着玫瑰花接爱人约会。

即使结婚二十多年了,也仍会给妻子准备小礼物。

他关心妻子的喜好,和女儿一起挑选礼物时总能直接选出妻子所爱。

卢爸爸独自带女儿出去玩,分别时,他会依依不舍地求抱抱;见到好看的风景,会感叹妻子要是来就好了。

和妻子一起跳舞,他的目光会全程盯着妻子;最难得的是,他会在婚姻里肯定妻子的付出,记得妻子的牺牲。

爱人如养花,在丈夫宠爱下的卢妈妈,温柔娴静,五十多岁仍活得像个孩子。

在父母的爱滋养下的卢昱晓,也特别会对父母表达爱。

她会写浪漫的诗感谢妈妈,食物会先吹一吹再喂给妈妈,每次出门都会和妈妈亲亲。

在得知妈妈为了家庭搁浅了自己的爱好后,她会主动给妈妈准备惊喜晚会,鼓励妈妈做自己。

教育家约翰·杜威曾说:“最好的家教就是夫妻恩爱。”

的确,父母是孩子成长路上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对孩子来说,父母的关系,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定海神针”,还是成长的指南针。

父母相爱,家庭氛围是轻松温暖的,孩子沐浴在这样的氛围里,见过爱与被爱的样子,知道什么是爱,也知道如何表达爱、付出爱。

在成年之后,他们会复制父母相处的模式,将这份爱回馈到自己的爱人与家人身上。

而如果父母长期剑拔弩张,孩子就会丧失安全感,一生都在亲密关系里重复糟糕的相处模式,痛苦难愈。

所以,如果父母真的爱孩子,请一定要先好好相爱!



来源:视觉中国



心理学家威拉德·哈利,曾提出一个概念叫作“情感银行”。

在他看来,人与人之间有一个情感账户,余额越多,代表双方感情越好、关系越亲近;余额越少,代表彼此感情越差,关系越疏远。

而账户余额的多少,往往取决于彼此之间的相处模式。

让对方开心一次,余额就多一点;让对方难过一次,余额就会少一些。

应用到父母孩子的关系上,也是如此。

父母若是长期责备、否定孩子,只会消耗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账户,导致亲子关系疏离;

反之,父母的肯定、捧场,则是往孩子的情感账户里充钱,成为亲子关系稳固的纽带。

一对好的父母,胜过100场感恩教育。

先有好妈妈,再有好孩子。如果你想养出一个“跟妈亲”的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先往亲子账户里投币,建立自己与孩子的情感链接。

对孩子多捧场少扫兴,多拥抱少指责,孩子才能感到快乐自由;与伴侣多恩爱少争吵,孩子内心才能安稳。

人性都是趋利避害的,在这种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内心阳光温暖、轻松自由,会本能地选择亲近父母!

最新评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