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山海情》原型林占禧:真正的大爱,总是离不开坚持做一件事

发布者: wangxiaoya | 发布时间: 2024-8-13 00:08| 查看数: 51| 评论数: 0|



2021年热播的《山海情》,你还记得吗?

电视剧讲述了宁夏西海固地区的村干部马得福,在扶贫策略的帮助下带领全村脱贫致富。

豆瓣评分高达9.2分。

剧情因饱满真实,感染了无数观众。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部剧里很多人物都是有原型的。

例如教村民种菇、帮村民卖菇的凌一农教授。

他的原型正是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



他用一根小小的菌草,帮助成百上千人走向富裕。

并且让14亿中国同胞们,在国际上狠狠扬眉吐气了一把。

让我们来听听他的故事。



1983年,40岁的林占熺作为扶贫考察团的技术骨干,第一次来到福建罗地村。

当林占熺的视线穿越那蜿蜒曲折的山路,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荒芜与破败。

沙石铺就的土地上杂草丛生,偶有几株稀疏的树木,也显得无精打采。

他继续前行,目之所及,都是破败的房屋。

更让他心痛的,是那些孩子们。

他们瘦弱无力,面黄肌瘦的脸上写满了饥饿与无助。

在一个农户家,甚至有个小孩子过来拉住他的手,向他讨东西吃。

那孩子的眼睛,犹如夜空中最明亮的星星,却透露出与年龄不符的痛苦与忧郁,深深刺痛了林占熺的心。

此刻,林占熺心里便出现了一个念头:一定要帮这个村子富起来。



80年代初期,林占熺在实验室工作画面

当时罗地村正在利用国家最新引进的“椴木种菇技术”栽培蘑菇。

乡亲们期盼着靠蘑菇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

可种养菇有一个很大的前提条件,就是必须有树木作为培养基。

当时山上只有几株稀疏的马尾松,且大部分已被砍伐掉。

如想要继续扩大种菇规模,就必须重新种树,且至少等5年。

脱贫攻坚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5年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段太奢侈的长度。

想到这些,林占熺很是头疼。

但遇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

这是一个科学家的职责与素养。

如果树木难等,那我们能不能转变思路,换一种培养基?

林占熺看着漫山的野草,陷入了沉思。

或许,这片漫山遍野的绿色里面,就藏着答案。



回到学校的林占熺马不停蹄开始了“以草代木”的研究。

由于闽南闽北的地域原因,山上最不缺的草类便是芒萁。

芒萁这种植物多生于强酸性土壤的荒坡,对生存环境完全不挑剔。

如果能够用它代替树木作为培养基,那么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问题又来了,这么多的菌株,到底哪一种菌株能够以芒萁做培养基,最后长成蘑菇呢?

空想是得不到答案的,林占熺直接行动,将每一个菌株与芒萁搭配。

一轮又一轮的实验后。

林占熺真的找到了那个最适合芒萁的菌株。

菌株在芒萁身上成功地培育出来了。

眼见离胜利只剩一步之遥。

菌株能够顺利培育,可蘑菇能顺利长出来吗?

答案是肯定的!



林占熺在办公室忙碌

1986年10月,林占熺的实验室里,培养菌种的瓶壁上,一朵香菇悄然冒出头来。

这朵蘑菇,像是阴雨连天的日子里释放的一缕阳光,照进了林占熺心头。

大家激动兴奋,紧攥着双拳拥抱欢呼。

这个蘑菇不仅意味着多日辛劳的胜利,更意味着,那个偏僻山野里的乡亲们,再也不用受穷了。

它不仅仅是一朵蘑菇,更是一个希望。

在林占熺的努力下,能长出香菇的芒萁,迅速被推广到福建省贫困的各个角落。

以星星燎原之势,迅速解决了大家的生计问题,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让贫困的村庄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如今,那片曾经贫瘠的山野已经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香菇产业成为了当地的支柱产业,带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林占熺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

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希望和未来。



让满山遍野的芒萁身上长出蘑菇,帮助贫困村的群众们过上了好日子,林占熺的使命还没结束。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这个曾是黄河水猛烈冲击河岸的地方,沙漠之下常常隐藏着汹涌的暗流。

很久以前,驼队经过这里时,经常不慎陷入黄沙之中,有的甚至掉进河里,因此这里被命名为“阎王鼻子”。

在这样一个“阎王地界”,林占熺带着他的菌草,再一次刷新了世人的认知:

他让小草去治沙了。

小小一根草,怎么能防沙固沙呢?

自发明草上长菇技术以来,林占熺便带着他的菌草技术活跃在沙漠荒野、黄土高坡等不容易长树的地方。

这些位置的特点是降水少,流沙多。

由于没有树木遮挡稳固,流沙肆意移动,水土流失现象十分普遍。

当地农作物难以生长,乡亲们生活得非常难。

看着眼前这一切,林占熺深知,又到自己该出手的时候了。



林占熺与1983年种植的菌草

他的武器,正是自己培养的菌草。

菌草耐旱、耐盐碱、耐瘠薄。

这就意味着菌草能够在水土流失严重的环境下生长发育,为土壤提供稳定的支撑,进而防沙固沙。

但在这些地方种菌草谈何容易。

往往菌子还没长成,就已经被黄沙吹到了天涯。

林占熺意识到,想要在这里种上菌草,就必须让菌草长得又高又大,且根部必须深入地下。

像一个高原上的汉子,顶天立地才行。

很快,林占熺带领团队反复试验培养。

2010年,林占熺顺利在闽宁镇荒漠上种出了巨型菌草。

巨菌草高达几米,粗壮结实,亩产高达20吨。

很快,林占熺及团队在“阎王鼻子(黄河内蒙古段流沙最严重的位置)”利用巨菌草建立了300多米的治沙屏障。

经过统计,在黄河汛期有效阻止了1400多吨黄沙流入黄河。

在高原上,小小的菌草真的成为了一个顶天立地的汉子。



《山海情》播出后,林占熺曾与扮演凌一农的黄觉通电话,电话中他对黄觉说:

感谢你们,你们演的很好,但是现实生活比剧中还要艰难。

刚开始研究菌草的时候,林占熺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没有研发所需的资金和设备,带着一个“以草代木”的想法,他以个人名义借了50000元资金。

那时全家的月收入也只不过是100块钱。

为了有更多的时间研究菌草,林占熺还辞去了工作,专职搞研究、做实验。

实验室里终于长出了蘑菇,又遇到了村民犹豫不决,总是担心亏本。

面对这样的局面,林占熺挨家挨户找老乡做思想工作。

从实验室到村落农户,不断坐马车、坐船、坐汽车。



林占熺在内蒙古阿拉善菌草治沙基地

有一回,大客车从农户家回实验室,在一个急转弯处失控,翻下了一个深达十多米的山沟。

林占熺断了两根肋骨,骨膜都刺破了,医生建议他静养恢复,他嫌耽误时间推广菌草拒绝。

对着乡亲们,最后他喊出了那句:“赚了给你们,亏了找我!”

凭着这样的精神,林占熺将菌草推向世界。

1992年林占熺去美国参加新技术新专利博览会,一位美国的农场主在看到林占熺的菌草后迅速联系到他,提出想将林占熺收入麾下。

为了得到林占熺的同意,农场主拿出了十足的诚意,给林占熺每月工资八千美元。

为了解决林占熺的后顾之忧,甚至还主动提出为林占熺的爱人安排工作,每月工资六千美元。

一个月一百多块钱的工资与一个月一万四千美元,1000多倍的差距,只要接受了这个工作,林占熺面前的所有经济困难将完全解决。

然而,林占熺完全没有心动。



“我基本上生下来就是为他干活服务用的。”这句话出自林占熺女儿林冬梅之口。

年少的林冬梅在刚会写字的时候便已经开始帮助父亲抄取福建各个地区的天气情况。

小小的一个孩子,蹲在电视机前,边听边看边记录。

有空了,还要跑到父亲的实验室去帮忙清洗做实验的瓶瓶罐罐。

遇父亲研究经费不足,林冬梅的存钱罐总是一次又一次被掏空。

这样长大的林冬梅曾经下定决心远离这个“只会拖累家庭”的父亲。

终于,1992年获得公派机会的林冬梅去往新加坡求学,毕业后毅然决定留在新加坡,接受了一份高薪稳定且自己喜欢的工作。



林占熺与女儿林冬梅

那时的林占熺经常要去国外进行国际援助,偶尔在新加坡转机的空档,父女俩匆匆见上一面,林冬梅总能听到父亲期望她回国效劳的“唠叨”。

望着父亲逐渐佝偻的身影,林冬梅最终明白了。

最终她也回了国,开始为菌草奋斗。

除了女儿林冬梅,林占熺的六弟林占华因为菌草技术试验现场的锅炉爆炸牺牲了,五弟林占森被自己派到太平洋岛国和非洲驻守了20多年。

女婿、侄子们全都奔赴在菌草一线,林占熺带着一大家人,为这份脱贫事业奋斗着。

1996年第二届菌草技术国际研讨会上,参会专家就菌草的命名持有不同意见。

当时在场的杨冬梅深知父亲林占熺对菌草给予的期待和重望,于是坚持用汉语拼音“Juncao”作为菌草的英文写法。

林冬梅说,父亲就是要让全世界的人民知道,菌草是中国人的发明。

后来的林冬梅,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先后跑到南非、卢旺达、巴西等十几个国家,帮助他们种植菌草,利用菌草技术帮助当地贫困群体彻底告别贫困。

带着父亲的初心,带着父亲的菌草,走向了世界。

如今的菌草,已经为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效解决了贫困、水土流失、荒漠化等问题。

菌草技术也被翻译成10几种文字传播出去,真正做到了不仅授人以鱼,更是授人以渔。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里写林占熺:

你不是田间的野草,你是新时代滋养的大树。

可在“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新闻直播现场,观众们看到林占熺脚缠绷带送出关切问候时,林占熺却在道谢后说了句:“我没那么娇气,就是一根草嘛!”



林占熺向学生教授菌草知识

只不过他将自己这棵草养成了大树一般高大茂盛,能同大树一般给乘凉的人们一片绿荫。

倒推几十年前,谁又能想到,小草能发挥大能量呢?

林占熺创造的中国奇迹,正在轰轰烈烈地改变着世界。

参考资料:

1、人民网:为了让菌草造福世界(逐梦)

2、光明网:“中国草”为世界减贫贡献力量

3、海峡人才报:全力推动中国菌草技术“走出去”

4、中华英才半月刊:时代楷模|林占熺:山海不为远 菌草同此心

5、中国教育新闻网:林冬梅,追随父亲,扛起扶贫减贫事业

作者 | 海边的渔车夫

主播 | 闻悦,爱唱歌的主持者,公众号:听闻悦。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新评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