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搜索

热搜第一!17岁中专女生闯进全球数学竞赛12强,她到底凭什么?

发布者: wangxiaoya | 发布时间: 2024-6-19 23:42| 查看数: 177| 评论数: 0|

文/紫陌

17岁的中专生姜萍,这两天爆火。



这位学服装设计的中专生,以93分的成绩,获得了2024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以下简称“阿里数赛”)预赛第12名,杀进决赛。



排在她前面的选手都是来自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的高才生。

不但成功碾压一众名校大学生,成为“阿里数赛”创办以来首位打进决赛的中专在读生,而且她还是本次竞赛前30名里唯一的女生。

消息传出后,全网振奋。



有网友直呼,现实版的《心灵捕手》上映了。姜萍也因此被冠上了“数学天才”的称号。

小小年纪就获得如此成就,自然离不开天赋和勤奋,但除此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热爱。

透过姜萍的故事,我深刻领悟到:热爱,才是一个人最强大的内驱力。



热爱,能突破局限

姜萍目前就读于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主修专业是服装设计。



这正是让所有人感到震惊和好奇的地方,一所县级中专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数学天才?

用姜萍的话说,无非“热爱”二字。

初中时,她就对数学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尤其喜欢有难度的题目。

中考时,她的数学成绩是130分,但这并非她的极限,因为比较粗心,所以丢掉了一些分数。

出于一些原因,姜萍选择了本地的一所中专,这在很多人看来有些惋惜,但姜萍却觉得如释重负,终于没有人让她把精力放在其他科目上了。

于是,她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数学中,自学了同济大学的《高等数学》教材,以及《数学分析》和《偏微分方程》。




没课的时候,她总是一个人安静地坐在教室里解题,虽然同学、朋友,甚至家人都难以理解,但姜萍却乐在其中。

由于对数学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姜萍的脑海里总会萦绕着数学题,甚至晚上躺在床上,也会思考解题思路。



当一个人对某件事情充满热爱,便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哪怕过程再艰苦,也会感到满足与快乐。

就像姜萍说的:“数字特别有意思,我喜欢一步一步地证明,得到我想证明的东西。我喜欢这个过程,它能给我带来快乐。”



在《干法》一书中,稻盛和夫列举了三种人。

第一种是点火也烧不起来的“不燃型”的人;

第二种是点火就着的“可燃型”的人;

第三种是自己就能烧起来的“自燃型”的人。

心有热爱的人,无疑是属于“自燃型”的人。

他们不随波逐流,不被世俗定义,不被外界干扰,只专注于自己热爱的事情,倾尽全力,用力燃烧。




热爱,能实现跨越

周国平曾收到过一封高中毕业生的来信,这位学生在信中叙述了自己的学习经历。

一直以来,她的学习态度都是兴趣至上,她的父母也比较崇尚顺其自然的教育方式,从不逼迫她学习。

从小到大,她没有上过任何课外班,对待学习也“很不用功”,所以课内成绩一直不佳。

最大的爱好是看“闲书”,喜欢读简本英文小说,有时也会写点东西。

高二时迷上了相对论,高三快结束时开始看哲学。

这些书籍虽然与学习并不相关,却让她的语文成绩一直“屹立不倒”,每次考试都是第一。

阅读英文小说也让她的英语学习变得很轻松。

最后,她竟奇迹般地后来居上,考入了北大中文系。

有句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父母与其天天督促孩子学习,不如允许他们享受自己感兴趣的事,那些看似“无用”的东西,也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由此产生的主动性和热情,也会为孩子爱上学习搭建起一座桥梁。



来源:视觉中国

就如那位学生在信中所说,“对某件事情保持兴趣和热爱也是一种能力”,她身边有很多觉得所学的一切都很没劲的同学,没有任何的兴趣爱好。

有很多父母,怕影响孩子学习,会禁止孩子去接触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事物,这种枯燥的教育模式,不但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还会丧失对生活的热情。

这种“空心病”形成的原因,便是生活单调乏味导致的自我价值感缺失。

一个人,若失去生活的目标和意义,就很难产生强大的内驱力。

科学家里德·拉森研究青少年的发展关注动机时,曾得出结论:培养一个自我激励的孩子,最好的方法是帮助他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

父母想要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不能一味地要求孩子学习,而是应该支持孩子去做他喜欢的事情,并帮他发掘潜能,实现跨越。



来源:视觉中国



找到热爱,并全力以赴

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说:“找到热爱,并全力以赴,是一个人最幸福的事,也是强大内核的好方法。”

前不久,因电视剧《我的阿勒泰》被更多人认识的作家李娟就是因为热爱激发了她的自驱力和意志力。

小时候,李娟跟着外婆生活,上小学一年级时,外婆捡废品捡回来一张旧报纸。

她试着把自己认识的字挨个念了出来,发现竟然能组成一句自己能够理解的话,感到非常新奇。

从那之后,李娟便爱上了阅读,只要是印有汉字的东西,她都不会放过。



有一次,她的一篇作文得到了老师的认可,不仅被当作范文念给全班同学,老师还说她以后能当作家。

就是这不经意的一句话,让李娟萌生了写作的念头。

尽管连高中都没有读完,却并不妨碍她去追寻梦想。

经过不懈的努力,李娟先后获得了人民文学奖、鲁迅文学奖。

与其说她的人生是一场逆袭,不如说是一场“种瓜得瓜”的耕耘。

“如果你想让人造一艘船,不要让他去收集木头,也不要发号施令,更不要分配任务,而是要激发他对海洋的渴望。”

《小王子》里的这段话,大概就是“兴趣产生内驱力”的最佳解释。

热爱,能够激发出强大的内驱力,让人突破所有限制,战胜一切困难,拥有更多可能。

相声大师侯宝林,只上过3年小学,却成为著名的语言大师。

据说,他曾为了一本笑话书,连续18天顶风冒雪地跑去图书馆,将一部10多万字的书抄录到手。

倘若不是因为心中热爱,很难做到如此的坚韧与执着。

沙哈尔在《幸福的方法》一书中说:“人类最好的时刻,通常是在追求某一目标的过程中,把自身实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之时。”

有些人,拥有好的条件,甚至天赋,最终却一事无成;而有些人,看似平凡普通,却能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关键就在于是否“心有热爱”,并全力以赴。

通往成功的最佳路径,莫过于找到自己的热爱,并向着目标笃定前行。



来源:视觉中国



很认同这样一句话:“没有天赋异禀,一切来自热爱与坚持。”

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多少天才,大多数人的成功,不过是比其他人多了一份热爱与执着。

尽管有时会让人觉得疯狂,但正是这种沉醉和义无反顾,让他们突破局限,成为更好的自己。

最好的成长,从来不是靠外力驱动,而是找到目标后的全情投入,在体验中获得喜悦和不断前行的动力,从而一步步迈向成功。



在《读者》上看过一句话,记忆犹新。

“在没能一帆风顺的时刻,只是向内索求,也仍然可以毫无功利地爱这个世界,不气馁。”

如果此时的你,正在为未来感到迷茫,觉得人生没有方向,那么不妨先停下来,找到自己心中的热爱,然后勇敢前行。

一如姜萍这张照片背景中的12个字:知识改变命运,行为改变结果。



目前,姜萍正在潜心备战6月22日的决赛。

无论最终比赛结果如何,我们都会继续祝福她,因为努力和坚持梦想的人,会一直闪闪发光!

作者:紫陌,在生活里感悟,在文字中徜徉。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